一个地名藏个好故事:漳州郡守南宋首创随铺设庵

zz.fjsen.com  2014-05-07 11:16:0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随铺设庵 漳州郡守南宋首建

用于接待漳潮古驿道上的过客,这项惠民政策被后人延续

随铺设庵 漳州郡守南宋首建
龙海九湖木棉庵一侧抗倭名将俞大猷题写碑刻仍在


漳州市芗城区双庵庙

【开栏语】

丹霞驿,双庵镇驿道,双庵依旧在;

木棉铺,郑虎臣诛贾似道;

甘棠铺,溪水甘甜,三平祖师公喝了称赞……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沿途,将新建梅溪、檺林、木棉、马坪、甘棠、三古等驿站,重现漳潮古道的驿铺风貌。其实,漳州置州1300多年,一山一水背后都有故事。

今起探秘频道推出“一个好地名里 藏个好故事”策划,告诉你漳州“铺”、“桥”、“县”、“寨”背后的那些事。

东南网5月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曾炳光 杨清竹 文/图) 铺,意为旧时驿站。

现今,依然能在漳州找到“铺”的影子:长泰十里铺;芗城东铺头、茶铺;云霄马铺、火田铺……

谁曾知晓,漳州到潮州之间,一路南行有13个铺,而庵依铺而设,过路的旅人可以免费歇脚。而南宋末年,漳州郡守傅伯寿建了漳州历史上第一个随铺设立的庵,接待过客。这项惠民政策,被后人延续。

如今,在闽南,还保留一种跟“铺”有关的计量方式:十里一铺。

铺、庵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写,你来看!

1铺

旧时驿站

【十里一铺】

东驿路十里设一铺

故有“十里一铺”计量方式

在漳州有“东门金”的说法,出文昌门,即是市场,这里商贾云集,官方大多也在此采购所需。由于商业发达,又是东边驿路往泉州的第一站,所以被叫作“东铺头”,现在东铺头街道沿用此名。

一路往东,分别是赤岭铺、鹤鸣铺(云洞岩)、马岐铺、江东铺、石井铺、板桥铺、龙江铺,铺与铺之间,按《大明漳州府志》记载,严格按照十里为间隔,也只有东门才如此密集设铺,其他出城的驿道并没有,一般为相距十五里或者更多,足可见东边驿路对漳州的重要性,至今漳州民间还保留着“十里一铺”的计量方式。

随铺设庵 漳州郡守南宋首建 1
漳浦县盘陀镇和坑院发现的石碑上写着“重修无象院碑记”

【随铺设庵】

郡守傅伯寿首创惠民政策

僧人主持庵庙接待过客

牛上铺,在漳浦盘陀岭下的官陂村。

在志书中只有“无象铺”一说,但闽南语“无象铺”和“牛上铺”并无区别。

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馆馆长江焕明说,当时从漳州到潮州,朝廷在沿线设置驿站,驿站之间设有铺,承担传递公文、军情的职能。漳潮之间设13铺,木棉铺、无象铺是其中两铺。驿站和铺是官府设施,只接待官吏及持有官牒的公务人员。

但驿站之间间隔甚远,人烟稀少,历史上,盘陀岭上野象出没,村民和过往者深受其害,故有“无象”的美好期望。

如何才能聚集人气,赶走大象?

南宋末年,漳州郡守傅伯寿想了个办法,他在盘陀山下的铺附近设立庵庙,给一定的田地,让僧人掌管庵庙,但是佛事不是僧人的主业,他们主要是接待,接待过客,依附庵铺聚居的人渐渐多起来。这一惠民政策被后人延续。潮州郡守黄定经路过,特意给庵庙提名“无象庵”。

渐渐地,由于人多,大象开始迁徙。所以当地所设的铺叫“无象铺”。

不过,闻名于世的却是木棉铺。

【寻访】

史上曾重修过无象庵

而今在牛上铺并未找到

当年的无象庵还在吗?文史学者并没有在牛上铺找到无象庵遗留的痕迹。

沿324国道且行,在漳浦和美村的和坑院社,我们在66岁村民陈永跃的带领下找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可见篆文“重修无象院碑记”。

从拓印下的碑文可知,无象庵后来改为无象院,成了当地的名刹。元朝时漳州兵乱,特别是盘陀岭地处漳泉潮广的交通要塞,更不能幸免,庙宇毁于一旦,僧人、村民纷纷逃命,直到漳州开元寺僧人道昱受邀重修了无象庵。

在庵位置附近有一座古墓,陈永跃说,据老一辈人讲,墓建好后庙就塌了,后墓遭雷击,老人都说古墓败坏了庙的风水,才有此劫。

钦差连人带马摔入河

河边晒圣旨耽误贾似道被杀

按照现存最早的漳州府志——《大明漳州府志》记载,漳州郡守傅伯寿的惠民做法,被后来者所延续。现在,距离漳州市区最近的木棉庵还在,木棉铺已无迹可寻。

江焕明回忆,几年前,曾陪同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女博士到此一游,女博士见到明朝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所记载的《木棉庵郑虎臣报冤》的故事,很是兴奋。

69岁的庙祝(即寺庙中管香火的人)陈木火称,郑虎臣押贾似道路过木棉庵,贾在香炉下发现一张写着“生于花锦地,死于木棉庵”的字条,被郑杀了。陈木火指着庙廊道墙上一处石碑,说当年贾的鲜血就喷在此处,结果此处无法抹灰,直到道光年间才用石碑遮挡。60岁的陈万海证实,称这一说法在龙海九湖镇木棉村口口相传。

陈万海说,由于贾似道是当时的皇亲,皇帝反悔,让快马传贾似道回京,结果钦差路过木棉铺附近的七片桥,连人带马摔入河中,湿了圣旨,钦差在河边晒干圣旨赶到木棉庵时,郑虎臣已杀了贾似道。

如今,在木棉庵一侧,抗倭名将俞大猷题写的石碑“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从明保存至今。

  • 责任编辑:唐丽萍     标签:地名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