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出台意见保护古村落 恢复原貌锁住古韵味

zz.fjsen.com  2014-05-19 16:38:46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漳州市古镇古村保护和整治的实施意见》近日出台

保护古村落 恢复原貌锁住古韵味

鹅卵石垒就山重古村(长泰报道组供图)

除了漳浦石牛尾秀才村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漳州,还保留着一大批充满诗情画意、洋溢传统韵味的古村落。近日,漳州市住建局等单位联合制定了《漳州市古镇古村保护和整治的实施意见》,漳州古村落保护工作正式拉开大幕,秀才村等被列入保护和整治的名单中,历经风雨的古厝似乎看到了蜕变的希望。

□早报记者 苏凯芳

古村落不少 “国字号”实至名归

据统计,漳州现有行政村1650多个、自然村1万多个,大部分是古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一批中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及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

今年3月,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入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而此前,平和九峰镇、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入选。至此,漳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增至4个。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漳州共有7处入选。

中国传统古村落方面,漳州当前有6个村子入选,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在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同时也入选了中国传统古村落。其余4个村子分别为平和县大溪镇庄上村、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漳浦县旧镇镇石牛尾村、平和县芦溪镇芦溪村。

漳州市委宣传部文改科工作人员介绍说,漳州的这些“国字号”古村落都分别具备了“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条件,因此当选可说是实至名归。

湖水环绕洪坑村(天宝镇政府供图)

四角楼等独特古厝是溪口村的特色(汤毓贤摄)

多处偏远地 面临缺乏保护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村落的消失十分迅速。有专家估计,中国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个,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几乎每一个月就有一座古村落在消失。

漳州的“国字号”、省级的传统村落同样面临着缺乏保护和过度开发的问题。据了解,由于漳州的古村落大都位处偏远地区,古厝的主人大多经济不富裕,依靠他们自身,很难对古镇古民居进行有效的维护。加之,有的古厝居民保护意识淡薄,随意拆掉古建筑盖新屋,进而破坏了古厝的整体风貌。此外,农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也导致传统村落建设出现无序建设的情况。

部门定举措 修旧如旧体现特色

如何保护这些特有的古村落呢,近日,漳州市住建局等单位联合制定了《漳州市古镇古村保护和整治的实施意见》,公布了第一批12个古村落名单,每个县市区均有一个古村落列入名单。其中,包括芗城天宝洪坑村、龙海东园棣尾村、漳浦旧镇石牛尾村、平和大溪庄上村、长泰陈巷山重村等5个国家级的,芗城蓝田湘桥村、诏安西潭山河村、南靖云水谣村、华安马坑和春村等4个省级的,台商投资区潘厝这个县级的,以及云霄火田溪口村、东山铜陵古城这两个尚未评任何级别的。实施意见中要求保护和整治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修旧如旧,体现特色,提升品位。

实施意见要求各个县市区要编制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同时要对古村保存现状进行全面普查,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鉴定,建立完整的古镇古村档案和保护名录制度。据漳州市委宣传部文改办研究室林主任介绍,当前,已有四五个村子做好了规划,但是还需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去年漳州市政协启动了《漳州古村落》编写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据政协文史委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已选择了436个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乡村风貌保持完整、乡土建筑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作为编写对象,其中包括入选国家和省级的传统古村落。

实施意见还提出,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按照保护规划,对古镇古村进行维护和整治,不搞大拆大建。加强对农房建设的管理和引导,新房建设应与古镇古村统一协调,并进一步完善古镇古村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古村里当地的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挖掘力度。实施意见中强调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注重产业支撑,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鼓励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古镇古村可持续发展。

■专家建议

古村落保护 整合规划挖掘内涵

云霄县博物馆馆长汤毓贤认为,在修缮和恢复古村落原有风貌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古村落中的文化和人文风俗,同时要将村子周围重要的文物点、风景区保护起来,与古村落连成一片,重新进行整合规划。他说,古村落的保护要将文化遗产与新农村建设统一起来,实现文化资源有序利用,实现当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闽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邓文金说:“古村落承载着很多的文化内涵。当前漳州传统古村落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有些古村古镇现状相对完整。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漳州古村落保护的工作还是十分迫切的。”他认为,古村落保护除了政府重视之外,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配合,作为古村落的村民更要提高自己的保护意识。

■相关链接

首批保护整治的12个古村落

天宝洪坑村

古厝好似迷宫

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距今已有300年历史。大屋和大屋、大屋和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门房相连,大小道路纵横相通,整个古民居宛如迷宫一般。只要七座大厝的大门关闭,外人便无法进入,而各家住户却来去自如。

火田溪口村

“城堡”里的故事

整个云霄县火田镇溪口村的村民都住在“城堡”当中。城堡砖砌结构的闽南古民居群是溪口村独有的特色。古民居群内有四角楼、九间楼、景阳楼等设计独特的建筑物,遗留着明清建筑的痕迹。

西潭山河村

清朝屡出名人

诏安县西潭乡山河村建村已330多年,清朝时曾出现过“三世将军”、“四世大夫”、“父子科第”等名人,至今仍保存着皇帝特赐圣旨、诰赠牌匾、震山祖祠、大夫第祖祠等,保留着一座完好的“女人祠堂”——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叶太恭人祠。

铜陵古城

史上军事要塞

东山铜陵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用于防御倭寇的军事基地,后又成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根据地。它是扼守东山湾出口的要塞,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文物古迹丰富,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陈巷山重村

古今世外桃源

长泰县陈巷镇山重村,有上万亩的果园,是漳州面积最大的梅、桃、李种植地区。每年春节前后,梅花、桃花、李花盛开,衬着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如世外桃源。村中保留了众多风貌独特的古建筑,如古堡、古佛塔、宗祠等。

白礁潘厝社

“世界首富”故居

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潘厝社,隐藏在高楼大厦中间,目前还有23座保存完好的闽南红砖传统建筑,其中,比较集中成片的有11座共2排155间。这些红砖古厝是18世纪“世界首富”、广州十三行的商总潘振承的故居。

马坑和春村

“闽南小西藏”

华安马坑乡和春村,是闽南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海拔1030米,这里云雾缭绕,青山环抱,风光旖旎,植物生态保存完好,名木古树和古宗祠及杜鹃花繁多,被摄影爱好者称之为“闽南小西藏”。

蓝田湘桥村

华佗的供奉地

湘桥村地处龙文区蓝田镇,这里有“大夫第”、“翰林第”、“贡元第”、“进士第”等10余座明清古建筑。这些古厝均坐东北朝西南,一字形排开,座座相连,总长200多米。村中有福建唯一一座供奉神医华佗的华佗庙。

东园埭尾村

“闽南第一村

龙海东园埭尾村古厝群,由200多座红砖古厝组成,是漳州市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被誉为“闽南第一村”。这些明清红砖古厝坐向、外形、大小近乎一致,历经百年风雨,仍然美轮美奂。

大溪庄上村

最大土楼在此

平和县大溪镇庄上村是平和土楼分布密集地区,其中一座方形大土楼——庄上大楼,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居住人数最多的土楼,建于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系生土夯筑的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土楼民居建筑。

南靖云水谣

小桥流水人家

南靖云水谣原名长教,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等土楼,省内最高最大最为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一条百年老街,一条千年古道,还有那灵山碧水。2005年年底电影《云水谣》,曾经在此拍摄取景。

旧镇石牛尾村有名的秀才村

漳浦秀才村 一家族百年出五秀才

由秀才们兴建的大厝古香古色

房梁上还留有精致的木刻浮雕

漳州漳浦乌石一带明清出了81个秀才,其中最多的一个村子百年内出了5个,这就是旧镇石牛尾秀才村。这里不仅出文武秀才,村里由秀才们建设起来的古厝,更是气势恢弘。去年秀才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让小村一下子沸腾了起来,村民也因祖上留下来的这一宝贵财富而欣喜不已。近日,早报记者走进石牛尾秀才村,寻找其中的奥秘。

□早报记者 苏凯芳/文 李昌乾/图

古村揭秘

祖先重教育

小村出秀才

初到旧镇,试问石牛尾村位置,不少人表示未听过,但是提到秀才村,许多人便恍然大悟。如今“石牛尾村”的名称已被“秀才村”所取代,当地村民也喜于这样的改变。

石牛尾村里住的是漳浦乌石林氏后裔。据武秀才林武泽的曾孙林长福介绍,乌石一带32个自然村明清两朝总共出了81个秀才,其中包括明嘉靖年间的探花、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而石牛尾村开基祖林家百年出了5个秀才,成了所有自然村之最,故而得名秀才村。

据乌石族谱记载,石牛尾村开基祖后壁公于清朝嘉庆年间开基石牛尾。后壁公育有7子,由于子嗣众多,后壁公对于子嗣要求十分严格。他严格按照古训,治家勤俭,教子读耕,因而家族和睦,长幼有序。后壁公十分重视子嗣的教育,在他的教导下,次子林石及孙子林荐都考上了秀才。也许是受父辈们的影响及浓郁的家庭书香氛围的影响。秀才林荐的3个儿子都学有所成,林文士考上了文秀才,林文盛考上了太学生,林武泽则考上了武秀才。林氏家族因为子嗣能文能武,在乌石林氏宗亲中声名鹊起,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武世家”。

屋檐下画有古代名著中的人物

屋檐上的燕尾是古时官宦人家的标志之一

秀才会经商

建厝惠后人

在漳浦当地有句方言:有石牛尾富,无石牛尾厝。意思是到处都有比石牛尾村富的人,但是却找不到有比石牛尾村特别的古厝。

林长福介绍说,当时后壁公之所以选择石牛尾作为开垦之地,就是看中了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后壁公秉承着“治家有方,勤劳致富”这一原则,不断扩展自己的家业,开始兴建楼房,为后人累积家业。

秀才村的秀才不仅能文能武,还会做生意。当年林武泽和太学生林文盛,依靠旧镇港的繁华,通过航道转运乌石荔枝干而富甲一方;通过从外地购买大量的建筑材料杉木,大兴古厝建设。目前,秀才村中保留了7座古厝,整个古厝群的占地面积达30多亩。其中,以始建于光绪二年的4座古厝为代表。每座古厝都为“四方接后楼”样式,均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和后楼组成,整齐划一,布局规范。平房每排五间,围埕护厝每排4间,合计27间。其中两座坐西朝东,由武秀才林武泽承建;另一座三进建筑则坐北朝南,由文秀才林文士承建。

据介绍,每座古厝耗时5年建成,古厝的墙体大多用红土夯成,为进一步强化黏性,还加入大量的红糖和煮烂的糯米,五六十厘米厚实的墙壁,铁钉都不易穿透。

石磨声远去留下沧桑回忆

楼宇间的通廊因年久失修腐朽坍塌

古井井沿被盗,看着新井沿,老人难免遗憾。

今时今日

百年古大厝

最怕贼来偷

走进古厝, 随处可见精致的木刻浮雕及石刻雕花。古厝屋檐采用“燕子尾”结构,屋檐下画有《水浒》、《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造型,虽然年代已久远,但画像颜色依旧保存完好。每座古厝都有内外埕,如今将古厝内外埕分隔开的围墙均已倒塌。据当地村民说,内埕主要是办喜事用的,外埕则是办些白事。

住在武秀才古厝里的林长福说,古厝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除了部分房屋因无人居住出现坍塌的情况,古厝的整体构造依旧坚固如初。对于生活在古厝里的人来说,这里冬暖夏凉。在同住在这一古厝的老人眼里,古厝从里到外都是宝贝,但古厝常常遭贼,连古厝前水井的四方形井沿都被人挖走。看着重新安装的水井沿,大家难免会遗憾。

“如今,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古厝构建的遗失。”林长福说,四五年前,古厝正堂一对雕琢精细的烛台以及香炉就被窃贼盗走。家族的老人们心疼不已,毕竟是祖上传下来的。以前林武泽还在古厝中开设武馆,招收习武人才,并收集了大量兵器,其中就有一把重达五六十斤的大刀。但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当年祖上们流传下来的珍贵物件都遗失了。

年轻人搬走

老年人坚守

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割舍不了对老屋的情感,哪怕儿女在外盖了豪华的房子,他们也宁愿在古厝里生活。

作为家族中最年长的长辈,在古厝中生活了80多年的林老伯与老伴,见证了古厝变化的点滴。老人说,古厝最热闹时,住了三四百号的人。家族里有个什么事,大家都齐心合力出谋划策。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慢慢改善,加上家族人口的日益壮大,古厝居住环境已经满足不了部分人的要求,他们纷纷选择搬离古厝。如今,在古厝中居住的村民已为数不多了,只剩下不到20户,而且都以上了年纪的老人为主。以前在厝前的大埕前,老人坐在一起聊天,小孩玩耍,媳妇们则在水井边上打水洗衣服,聊聊家常,很是热闹。现在只要到晚上,古厝的大门就早早关上,一片寂静。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会跟家族里的兄弟姐妹们捉迷藏。”今年26岁的林文娟,从小就在古厝里生活。当时她家就住在梳妆楼上,10多平方米的阁楼被分割成3个空间,供家里5口人居住。前年,他们搬离梳妆楼住进了宽敞的小洋房。然而古厝的每个角落,她依旧十分熟悉,在她看来,每个物件都有她儿时的回忆。

秀才村后辈

照样能人多

当地一个乡镇干部说,在这样一个小村庄出过这么多的人才,与当地的教育氛围有关系,这里一直以来都尊师重教,后人亦是能文能武。

林老伯就曾参加过“东山战役”,穿过枪林弹雨的他,在战斗中立下了二等战功,给家族添了荣耀,盖有彭德怀将军印章的奖状,老人还保存完好。家族中还有四位老人参加过“东山战役”,两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近一二十年来,家族中也有五六名年轻人到部队历练。

林长福说,现在家族中学历最高的是博士学历。家族中的一个女孩考上了北大,并在北大读完硕士、博士,是名副其实的秀才后人。除此之外,村里每年都有人考上重点大学。谈起考上大学的学子,林长福自豪地说:“近年来已经有20多人考上大专本科,有考上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的。”

入选“国字号”

古厝盼新生

石牛尾村现有130多户680多人。这个以种植荔枝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淳朴小村子,去年入选国家住建部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成为漳浦县第一个被列入具备重要保护价值和意义的地方传统村落。

如今秀才村的村民日益发现古厝的重要性,对于古厝的一砖一瓦,都小心翼翼的。几年前,其中一座古厝面临坍塌的危险,当地政府立即拨款进行修缮。林长福在村委会负责文化事宜,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待好几批前来参观古厝的客人。当地镇政府对秀才村的村容进行整治,并下派文化骨干进村入户,挖掘整理“秀才村”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希望以此使秀才村的特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林长福说,现在关于秀才村文史资料挖掘工作迫在眉睫,因为村里了解相关历史的老人都已上了年纪,有的已相继离世。

上个月底,林长福作为村民代表参加了县里面关于保护传统古村落的会议,他说,接下来就看政府如何保护古厝了,村民也将配合政府保护祖辈们留下来的这笔财富。

  • 责任编辑:唐丽萍     标签:保护古村落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