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漳州旅游频道 > 新景探索 > 山叠水复亦有路 柳暗花明坂里行

山叠水复亦有路 柳暗花明坂里行



选了一个烟雨蒙蒙天回到坂里,远山蒙上一层薄薄的雾气。在安静的清晨,刚刚苏醒的树木呼唤着归家的人,清清爽爽的凉风吹拂而来,潮湿的土腥味沁入心脾。回归,变得如此富有韵味。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过惯了车水马龙的生活,回一趟乡村,以山野为空间,体验一场自由呼吸。而坂里就有秀美的山峦风景,也有朴实的古厝人家。

坂里坐落于福建省长泰县西北部,梁冈山脉西麓,乡境东与岩溪镇、岩溪林场接壤,南、西与华安县交界,北与安溪县相邻,距县城41公里,到漳州39公里,离厦门85公里。

沿着蜿蜒的盘山路一直往上, 浓重的雾气将坂里的山刻画的更为神秘精彩,前方如有神秘的未知风景,然而归家的心顾不上薄雾的笼罩迷茫。

在山道上行驶,山脊上挺立高耸的桉树,秀气、内敛不张扬,犹如乡亲般亲切,又护卫着家园。路边的水稻、甘蔗、蘑菇房,劳作在田埂上的乡民,无一不是熟悉的风景。

 

刚进入坂里地界,一块大石头上刻着“全国环境优美乡,坂里欢迎您”。早在2007年1月,长泰坂里就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在如今的规划中,坂里既有着乡村中的古厝环境,又有着道路的整洁,乡民们的安居。

一进入坂里乡,大片大片连绵不绝的玉米花海惊艳的呈现在眼前。挺直的玉米杆油汪汪的充满生机,玻璃般的玉米叶和你招手嬉戏,清脆的雀啾隐约传来,顶上米粒般大小的玉米花,热热闹闹的聚成一束束,在成片的规模下展现出了不为人知的美丽。

在这一片玉米花海前,空气中仿佛充满了玉米的甜香。行走在悠悠小径上,身影掩藏在玉米地里,徜徉在绿色的海洋中,令人不禁展现出一幅舒容,多一份自信与淡定。

来到坂里新春村,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街角巷口的老厝,满头白发的老人家,时光仿佛在这里定格。

村里有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将军第。这座保存完好,并且尚有人居住的建筑纪念着爱国华侨汤河清及其儿子汤龙飞,两位爱国华侨父子的头像一直摆放在老厝的正厅堂上,他们和这座老厝成为了村里人的骄傲。

 

将军第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汤河清早年到印度尼西亚的孟加锡谋生,历经艰难创业,成为巨富的商人。清光绪中叶,山西遇特大灾荒,他慷慨赈济1万石谷物及13万元大洋,受到清廷的嘉奖,御赐赏戴花翎副将衔,并敕建“将军第”。

将军第的正中大门的门楣上悬挂着“将军第”三个大字。老厝里的老人说,这是清廷重臣李鸿章亲自拜会汤河清时亲笔题写了“将军第”宅名,身在异邦的汤河清在家乡建起这一幢“将军第”,为的是以备落叶归根。

 将军第建造为“同”字形平房结构,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主屋5间居中,两侧带南北护厝,共有32个房间,9个厅,10个天井,中厅屋脊,属宫殿式飞檐造型。大门前分内外砖埕两个,内埕有一口水井,埕前建有2米高的围墙;外埕凿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府宅左侧设有花圃,一年四季花香扑鼻。右侧有一天然涌泉池,池内泉水清澈,久年不涸。

这座“厚实、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似乎展现了汤河清的恢宏大度,由红砖垒砌的外墙,装饰精致的内部格局,又体现了闽南红砖大厝的特点。将军第带着尘封的故事,看尽世间三千繁华。

 

新春村外围是弯弯的小河,清澈见底的水流,小鱼悠游自在的闲荡着。小河两岸的步行道一直随着河流绕过了大半个村庄,柳条在薄雾中带着水滴轻轻荡漾。

每跨过一步石阶,都在告诉你,这里沉淀了长长久久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乡镇里,有水的灵动,给予我们智慧,又有山的敦厚,给予我们沉稳。山与水构成了坂里人民的智慧、朴实。

数百年历史的古樟抱榕犹如一场奇迹,两株树枝干缠绕,相依为命成一体,早已分不清哪一边是樟树,哪一边是榕树。它们共同成长,共同分享一片天空,共同吸取一丝阳光,在历史长河里相依相伴。

 

行走在村道上,悠闲的老牛啃着芦苇,孩童在乡村里玩闹,老狗看着陌生人的到来略显警惕。熟悉的情人桥下,不熟悉的只是缺了那个“她”的身影。清澈的小溪流从桥下流经,翠色的小草在水边生长。一方的水土养育一方人,坂里肥沃的土壤培育了这里的乡民,清澈的水流连结了离人的血液情愫。

    走进坂里,领略乡村里的朴实无华;阅读坂里,顿悟大自然的睿智与大度。

 

                                                            文/山有木兮

                                                            摄影/大羽 

相关内容
关于
关于资讯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关于隐私
网站地图
商务
广告服务
招聘服务
联系
联系我们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