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福建丰盛食品有限公司员工在加工蛤肉。
东南网漳州9月2日讯(本网记者 陈志远 通讯员 张文艺 姚鸣声 陈毅聪 文/图) 眼下,正是位于漳浦的丰盛食品公司的生产旺季,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得不亦乐乎,一包包贝类、虾类、鱼类等深加工产品马上包装成箱,准备进入国内外市场。企业董事长杨丰盛告诉我们,厂区内的院士工作站即将投入使用,有了专家团队支持,公司不但产品更丰富,而且高、精、尖等新品准备上线,企业竞争力更强了。
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目前成为漳浦一家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福建丰盛食品有限公司可谓将水产加工行业的发展发挥得淋漓尽致。
60岁退休刚“起步”
2001年,长期从事外贸工作的杨丰盛刚好60岁,本该退居二线,享享清福。当看到家乡丰富的水产品资源,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时,他萌生了返乡办厂的念头。这一年,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他办起了加工场,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一家从事贝类、虾类、蟹类、鱼类等水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在佛昙镇东坂村建成并投产,当年就创下3千万元产值。
“当时海边乡镇有了花蛤加工场,养殖户不再担心旺季时花蛤大量上市而产生价格降价。”杨老先生说,花蛤加工场坚定了养殖户的养殖信心。由于用心经营,以及多年来不断积累的对外贸易的经验,公司规模逐渐壮大。
技术创新“变废为宝”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花蛤加工后剩下的贝壳堆积如山,汤汁满地横流,给场地和环境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怎么办?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探索,老杨愣是开辟出一条变废为宝的新途径。
“以前,漳浦许多花蛤产品加工企业只是单纯利用花蛤肉,加工后的汤汁直接当作废水倒掉,浪费不说,还污染周边环境。”杨丰盛介绍。
为了充分开发每粒花蛤,让加工后的壳和汤汁综合利用,既创造效益,又消除污染,他把目光瞄准了技术创新。于是,他先后与上海食品研究所、福建水产研究所、福建省农林大学等高校建立对接关系,经过研发,双方合作开发出了“蛤类高汤制取新工艺”和“蛤壳制取活性钙粉的工艺”。
据介绍,公司研制出来的花蛤“干粉”、蛤汤浓缩液等新产品保持了原风味,且易于保存运输。很快,这两项技术给公司带了可观的利润,一年就给公司带来500万元的收益。

图为福建丰盛食品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线上包装蛤肉。
紧抓质量这个企业的生命线
“产品一定要保证质量,要卫生、安全,才不会被市场淘汰。”杨总对质量把得很严,要求产品不能含杂质。由于他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线,公司的业务日益红火。
“在无菌加工车间,仅巴非蛤,就得经过严格筛选、清洗、加工、杀菌等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公司的主打产品就是巴非蛤系列产品的深加工出口,年加工量达1万吨以上。严格的质量保证,为企业赢得一次次荣誉,公司先后被评为福建省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无公害食品等荣誉称号。

图:图为8月30日,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加大科研投入 提升市场竞争力
老杨不但注重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更看重技术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4月,公司与我国食品加工领域顶级专家、工程院院士朱蓓薇签约成立漳浦县首个院士工作站。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平台,公司将逐步建立完善的水产品加工基础理论、共性和高新技术研究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近期,在丰盛公司新建设的项目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进行楼层钢筋绑扎和主体混凝土浇筑施工。据了解,该公司投资近三千万元,建筑楼层六层,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的科研中心。目前,主体建筑已完成过半,主体工程有望在年底封顶。科研中心投用后,将利用国家科技项目扶持资金,主攻牛磺酸功能性饮料的研究开发,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现在,公司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生产线三条:一条独立自动脱壳蛤肉的生产线,一条真空蛤生产线,还有一条冻生海鱼片加工生产线。三条自动化生产线都已申请了国家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通过品牌的综合提升与扩散效应,如今,公司逐渐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总生产能力达到5万多吨,年产值达到6亿元,产品远销加拿大、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每年纳税上千万元,成为当地纳税大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