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漳浦县绥安镇京里村东南部,一座土楼巍巍矗立着。
土楼的主体,呈方形。而外墙的四角上,各建有一座与主楼联成一体的半圆形或3/4圆形的角楼,古朴壮观。
从平地上看,外形犹如欧洲古堡,从空中俯瞰,平面类似儿童玩具风车,细看内部结构,这土楼又有点像佛教符号“卍”(万)字,故当地人喜欢称为“万字楼”或“风车楼”。
它,就是京里楼。
走近土楼细看,外圈墙体已显得斑驳不已,还有略微的开裂。走进京里楼,里面都已改建成现代小楼,楼内绿树环绕着几座小楼,别有一番韵味。
楼里的居民、75岁的吴大爷说,目前楼下还住着三户人家。“从我爷爷那一辈开始,我们就住在这了。”

京里楼为三合土结构。方形,作内外两圈,内楼外墙无石地基,厚1.2米,边长28米,楼原高三层,平面为前后各五开间,左右各三开间,之间留有通道,门和楼梯间设于东面明间。二三层木构内通廊,现大部分拆除,改建为现代小楼。
外圈边长49.1米。土楼四角的位置各突出一个半圆形,半径2米,像风车,而总平面又略呈“卍”字形。墙内建内向坡顶的单层隔间,墙体高于楼顶约1米,墙内有人行通道,外楼门开在东面,为石构单层券顶,上无匾。
据了解,京里楼可能是漳浦现存最早的风车楼。京里楼为2层2圈风车楼,内圈方楼已毁,但外圈风车楼大体完整。楼名匾已失,《漳浦县志》中亦未记载其建成时间。
吴大爷说,听老辈人讲,可能是明代刘庭蕙所建。据《漳浦县志》记载,刘庭蕙为明代万历初年进士,辞官归家后,居住在漳浦县城南,主编过万历《漳州府志》,万历皇帝曾为其母亲在县南琼野山前的官道立“华衮褒贞”牌坊。牌坊虽已不存,但核对《福建历史地图集》和《漳浦县志》,明代出漳浦县城往南的官道,即闽粤官道,与今日324国道大体重合,都经过京里村口。由此看来,村里老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据漳州文史学者江焕明介绍,京里楼造型古朴,小小的角楼也呈3/4圆形状立于四角交汇处,十分有特色。它结构严谨,抗震、防匪、防盗、防兽,不仅有防御作用且适合长住,虽历经几百年,仍如一座坚固的城堡。
据了解,京里楼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
尽管这“风车楼”厚实的外墙依旧保存完整,但斑驳的墙体,被毁殆尽的内圈方楼令人遗憾,维护工作仍就任重而道远!(海峡导报 记者 张惠玲 张伟华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