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路 向着边坝——记漳州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

zz.fjsen.com  2019-07-01 08:56:25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漳州对口支援边坝的援藏干部在福建新村看望当地搬迁群众本报记者 李立平 摄

人一生中走过的路,是会装入心里的。

跨过江河,心中便延续一份激情与向往;翻过雪山,心中便保持一份清醒与纯洁;走进高原,心中便恪守一分坦荡与真诚。

海拔5072米的夏拉山口,终年白雪皑皑、寒风猎猎,每每经过此处,总会不由得豪情顿生。由此再向东,沿着昔日的茶马古道,就是漳州对口支援的昌都市边坝县。

“边坝是距离昌都市区最偏远、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县,我们看到这里群众生活条件艰苦,进而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福建对口支援边坝工作队领队、边坝县委副书记叶毓如是说。

越艰苦越不怕吃苦,宁缺氧独不缺精神。正是秉承着这份初心,2016年7月,漳州援藏工作队的全体成员,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东南海滨来到雪域高原,向着边坝——这座藏语意为“火炬”和“吉祥光辉”的县城进发。

3年来,漳州援藏干部秉承老西藏传统,发扬敢拼会赢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雪域高原经受了锻炼和洗礼,与边坝群众一道艰苦奋斗,留下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

像奔涌的江河,即便高山阻碍、险峻急弯,也总是一往无前、昼夜不息

边坝县地处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最高海拔达5500米以上。初来乍到,缺氧是每一位援藏队员一定要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尽管做足了充分准备,可高原还是毫不客气地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第一天到边坝,所有援藏干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有的甚至需要入院接受治疗。叶毓强忍着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到医院照顾队员们。“刚来就有人‘倒下’,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工作该如何开展?”一夜无法入睡的他想了很多。

责任于心,重担在肩。为了尽快了解边坝县情、做好援藏工作,队员们没有过多调整,马不停蹄奔赴各乡镇开展实地调研。从县区到个别乡镇最远需要4到5小时的车程,队员们白天顶着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跋涉走访,晚上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撰写调研报告。一轮集中式的“摸底”下来,大家的体重平均下降了10斤,却多了一份厚厚的对口支援边坝《工作规划》。

“前期工作虽然辛苦,但没有一人畏难,没有一句抱怨,大家心里都有一股劲,一定要不辱使命。”叶毓说。

豪情易抒,现实难对。援藏路漫漫,队员们需要克服的又岂止高原反应。

2018年3月26日傍晚,叶毓由昌都返回边坝途中,在省道303线拉孜乡段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我们刚好处在头车位置,眼睁睁看着山上滑落的冰雪夹带着碎石,横贯公路、冲进深谷,厚厚的积雪在路面上堆起3米多高。若是车辆开快个一两分钟,后果不堪设想。”忆及往事,叶毓依然心有余悸。

为了帮藏区药材找寻更好销路,援藏干部方响宏不时要带着考察对象上山实地考察。所谓的山路,其实是供牦牛走的、路宽仅40厘米左右的含沙土路,更险的是土路一边是山,一边是200米深的峡谷。上下一趟要好几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只能乘坐摩托。“每一次都是提心吊胆、头昏脑涨”。方响宏坦言,待到完成考察下了山,大家总有“重生了一回”的感受。

山高路窄,弯急谷深,是西藏公路的典型特征。昌都到边坝全程500多公里,沿途要翻越4座雪山、经过两个峡谷,几乎集中了坍塌、溜方、雪灾、冰害等世界公路史上所有灾害类型。可以说每走一趟,就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却是队员们的工作常态。3年来,援藏队开展了多次集中式调研,总里程数十万公里,好几个月份的单月行程都超过了8000公里。常在外面跑,大家脸上都留下了深深的高原印记:高原红、粗皮肤、大嗓门,这已成为漳州援藏干部与当地融为一体的真实写照。

“我面对边坝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种种不利因素,迎难而上,努力工作。”这是方响宏个人工作总结里的一句话,如此轻描淡写的背后,究竟藏了多少道不尽的艰辛?

可以说,援藏干部就像奔涌的江河,即便高山阻碍、险峻急弯,也总是一往无前、昼夜不息。

1  2  


  • 责任编辑:林永清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