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游戏防沉迷再升级 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zz.fjsen.com  2021-07-27 10:11:17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9.89亿,而学生网民占比达到了21%,用户规模已超2亿人。

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新增了网络保护的章节,明确表示国家将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同时还做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进行分类,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以及“不得在每日22时至次日8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多项规定。

针对“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个社会热点话题,记者在市区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象

网络游戏风靡学生群体

“我很享受玩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赢得胜利让我很满足。”就读龙师附小的五年级男生陈同学告诉记者,他喜欢玩《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手游,规则分明、刺激有趣的游戏世界,可以让他从中获得畅快淋漓的体验。

就读漳州实验中学的高二男生郭同学则表示,适当玩游戏既可以放松心情,也是和同学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和大家组队玩游戏的时候聊天,比在平时聊天有趣。”他认为,和同学一起玩游戏其实输赢不重要,主要是一起玩乐的氛围很开心放松,也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

除竞技类手游在学生群体中风靡外,社交手游等类型的游戏也颇为流行。“在游戏中可以和不同城市、不同年龄段的小伙伴产生联系,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玉兰学校的九年级女生游同学告诉记者,她正在玩一款名为《光遇》的社交手游。在这款游戏中,她可以找到有共同语言的小伙伴,一起诉说烦恼、分享快乐,遇到一些问题也可以互相帮助。平时与老师、家长交流难免有代沟,而与游戏中的小伙伴交流可以得到更多共鸣。

“但网络世界很复杂,而且过度沉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消沉。”游同学发现,在社交游戏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网友,需要注意甄别。同时她也坦言,自己曾经有过一段沉迷游戏的光阴,在她发现自己过度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后,进一步把失落的情绪投入到游戏中,借此逃避现实。

“恶性循环,只会爆发更大的问题。”所幸在自我反省以及家长的引导帮助下,游同学选择按下网络“暂停键”,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现在还是会玩游戏,但自己会把握度,爸妈也会限制我使用手机的时间。”

管理

单靠防沉迷系统防不住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其中要求所有的游戏网游用户需要进行实名注册,针对实名注册为未成年人的账号,将进行游戏时长、游戏消费以及宵禁的限制。而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了多条网络保护的规定,进一步从立法的角度保护未成年人。

对此,记者下载了多款热门手游后发现,这些游戏均有设置用户实名认证系统,会对识别到的未成年人采取限制游戏时间、充值金额等管理措施。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唯美的游戏画面、悦耳的背景音乐等游戏设置,难免带给用户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

“实名认证会对大家玩游戏有所限制,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漳州实验中学的郭同学说,大部分同学玩到限制时间就不会再玩了,但也存在一些同学“刹不住车”,在游戏时长用完后向其他同学借号继续玩,或者连着玩多款不同的游戏。至于游戏充值,家长一般是不允许的,大家主要会把零花钱拿去充值,至于充值额度,主要看个人选择及零花钱的多寡。“是否沉迷游戏,主要是看个人的自控力吧,以及对待游戏的态度。”

记者走访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家长允许孩子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和娱乐放松,但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管制。

“有时候拿手机去查资料,我一不留神,他就玩起了游戏。”儿子就读漳州九中八年级的林女士表示,孩子平时学习需要使用手机查资料、听网课等,周末她则允许孩子适当玩玩游戏,但需要多加留意孩子的使用情况。她跟一些家长聊天,也有听过小孩利用大人的身份证注册游戏避开限制,甚至攒零花钱偷偷购买手机等情况。“要想真正防止孩子沉迷游戏,不可能全部寄托于政策监管,更需要家长配合管理。”

有些家长则选择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高一学生家长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小孩,就把儿子送到立人学校就读。孩子在校时只能使用“学习机”,每月的月假回家后,才允许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放松一下,较大程度上杜绝了沉迷游戏的情况。

玉兰学校九年级学生家长林女士,则允许女儿放学回家后自行支配手机。“我跟女儿约定,成绩一旦下滑就把手机收走。”她认为,孩子对网络有好奇心在所难免,一味制止反而容易生出逆反心理,家长应向孩子传导“手机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的观念,引导孩子接触正面的网络内容,正确使用手机。

改善

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

“大人都在玩手机,还总是让我不要玩,我控制不住啊。”在咨询室里,第四医院的心理治疗师许小燕常常听到孩子这样向她诉苦。在她接触的案例中,家长自身做了错误示范、孩子没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现实中需求满足的匮乏……这些家庭环境、教育的不当或缺失,往往会加剧孩子沉迷网络的行为。

许小燕认为,家庭是防网络游戏沉迷的第一道防线。她建议,家长首先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自律管控自己的游戏时间。遇到孩子沉迷游戏时,不宜采取过激的制止手段,刺激孩子情绪,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科学引导孩子管理游戏时间,培养健康的游戏观念。此外,还可以通过陪伴孩子学习、丰富家庭生活、引导孩子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等方式,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减少与游戏接触的时间。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打开游戏语音聊天就会发现,不少用户都是未成年人。”资深游戏玩家刘先生告诉记者,他认为除了游戏内容存在一定诱导性外,一些游戏直播平台也会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氪金”。他认为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除了家庭层面外,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要游戏平台、有关部门等各相关方各尽其责,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

闽南师大计算机学院辅导员张健则表示,在网络盛行的社会环境下,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依然任重道远。他认为,网络平台在甄别未成年人及设置相应的防沉迷系统应更具准确性、有效性,同时,有关部门应坚持规范管理和鼓励创新并重,引导和支持网络平台加大优质内容供给力度,提供适合青少年使用模式的产品和服务。(闽南日报记者 郑斯楠)

  • 责任编辑:马伊骅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