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文物首次大规模来漳展出 展期至12月20日

zz.fjsen.com  2022-10-26 09:04:53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走进漳州市博物馆 一睹青铜器里的神秘诸侯国

曾国之名,史籍无载。直到1978年,湖北随州市考古挖掘发现了曾侯乙墓和大量带铭文青铜器,这个神秘的国度,才慢慢浮现在世人眼前。

自西周早期始封汉东,至战国中期走向消亡,在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曾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这样一个承载灿烂文明的诸侯国,为何在史书中未被记载?曾国从何而来又如何消失?今天的我们无法穿越回去亲历曾国的兴衰,但至少,我们可以走进漳州市博物馆“赫赫曾侯 穆穆和钟——曾国七百年青铜器特展”,欣赏展柜中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勾勒出的曾国历史画卷,一窥曾国的崛起与没落。

跟着小记,来场探秘之旅吧!


挖出来的诸侯国

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让曾国闻名于世,此后40多年,随着湖北省境内众多曾国贵族墓地的发掘,10多位曾侯的世系逐渐明晰。曾国成为两周时期唯一能利用考古材料构筑其基本历史的诸侯国,是名副其实的“挖出来的诸侯国”。

本次展览是曾国文物首次大规模来闽交流展出,展期至12月20日,共展出湖北随州、枣阳等地出土的历代曾国青铜器106件。通过青铜器和器物上丰富的铭文资料,历史长卷徐徐铺开,向市民游客生动再现了曾国的起源与更迭。

展览以西周早期曾侯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为开篇,开篇展区的一件南宫方座簋向世人揭开了曾国的神秘面纱。南宫方座簋,是古时候用于盛装饭食的器皿,器皿内部刻有“犺作烈考南宫宝尊彝”的铭文,代表这是曾侯犺为他的先辈南公做的一件青铜器。南公即南公适,《汉书》记载,南公适是跟随周武王兴周伐商的贤臣。这句铭文的发现把不见于史籍的曾国和有文献记载的南公适联系了起来。后来进一步考古发现,曾国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南宫适的封国随国。

史料记载,春秋中期,楚国伐随,随国从始封之初辅佐周王朝的重要诸侯国,变为臣服于楚、走向消亡的没落国家,这段历史通过展览中的青铜器呈现在游客眼前。从曾国贵族行沃盥之礼的瓦纹匜到曾侯宝铜鼎、曾侯得之戈、曾侯与铜鬲,这些春秋中期之后的曾国青铜器纹饰多为繁缛的浮雕状花纹和立雕状附加装饰,所体现的楚式风格愈发浓烈。

陈列在另一侧玻璃柜内的一套九鼎八簋是本次展览的珍品,它是战国时期的礼器,由九件升鼎,八件方座簋组成。在古代,鼎是权力的象征,自古有“禹铸九鼎”“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流传于世。《春秋公羊传》有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而曾侯作为诸侯国国君,随葬时却使用九鼎八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弱,已然失去对诸侯影响力的史实。


钟鸣鼎食之家

除了绘就曾国历史的脉络,展出的这些青铜器本身也有着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展厅内部有一套36件甬钟构成的完整编钟组合,它是出土于曾侯乙墓西边擂鼓墩M2墓的编钟复制品,规模仅次于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其中,大型甬钟8件,敲出的音调较低,小型甬钟28件,音调较高。据讲解员介绍,这套编钟音乐性能良好,每件钟都可以敲出双音,音域宽广,至今仍可以演奏乐曲。

展品中还有一件兽面纹铜甗,这件铜甗上下分体,上层放食物,底部有“十”字纹漏孔,下层加水。铜甗有三足,可以直接放在火上加热,水煮沸后,水蒸气通过“十”字纹漏孔将上层的米或肉蒸熟。难以想象,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用上了蒸锅。

置于独立柜中的两件青铜酒器是曾侯白生妻子的随葬品,它们做工精美、造型独特,受到许多市民游客的关注。其中,“萌”“可爱”是大多数游客们对兽面纹觥的印象,兽首形的觥盖给人以十足的萌感。从外形上看,很难将其与酒器对上号。因而有小游客在看到兽面纹觥后问道:“这是不是以前小孩子的玩具?”

曾侯丙方缶和提梁壶是曾侯丙墓中出土的奢侈品,尽管只是用于盛装酒水的器物,它们在制作上均运用了绿松石镶嵌与错金工艺。从提梁壶外表上,人们仍能看到星星点点的绿松石,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提梁壶外观花纹的纹槽中还镶嵌了金丝,足见当时曾国贵族对所用器物的考究,也不由让人赞叹古人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曾国在公元前339年走向灭亡,这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的主人早已化作尘土,它们却穿越2000多年来到人们眼前。看展时不由得想象,当时的曾国贵族是怎样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

(闽南日报记者 王怡婧)

  • 责任编辑:陈志远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