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文旅深度融合 漳州现存石窟寺文物21处

zz.fjsen.com  2023-04-07 09:48:08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说起石窟寺,人们脑海中飘过的多是大名鼎鼎的敦煌莫高窟或洛阳龙门石窟。殊不知,漳州也有石窟寺,且不止一处,只是藏在深山人不识。这着实令人既惊喜又意外。

2020年12月,我省启动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调查队,经过近三个月的数据调查、采集、录入、整理,最终确认漳州石窟寺文物21处,调查文物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在近日举办的2022年度福建全省考古工作汇报会上,市文旅局文物保护中心干部安红坤被正式授予“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优秀个人”荣誉。在安红坤等市文保中心专家看来,漳州大多数石窟寺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模样,正以闽南人熟悉的“岩”寺身份,继续发挥着老百姓精神寄托场所的作用,也逐步成为新晋旅游胜地。

于山石崖壁上凿出寺院

石窟寺,是在山石崖壁上开凿并开发出来的佛教寺院,是佛教信徒实施供养、礼拜等宗教仪式或禅修、起居的场所。所谓“岁月失语,唯石能言”,这些石窟寺连同附属的摩崖石刻、摩崖造像,具备宗教文化功能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寺院遗迹,丰富了佛教修行场所的形式。据安红坤介绍,中国石窟寺伴随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其开凿约始于公元3世纪,一直延续到16世纪,是佛教信仰和佛教修行的重要载体。北宋佛教史学家赞宁在《大宋僧史略》中将佛寺归纳为六种类型:窟、院、林、庙、兰若、普通。排在第一位的“窟”即洞窟,便是石窟寺。

和我国西北、西南、中原北方等不同,福建地区罕有大规模开凿窟龛和造像的情况。较有规模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多开凿于宋元两代的福州和泉州地区。

漳州的“岩”寺即为石窟寺

“漳州乃至闽南很多山上的寺庙都含‘岩’字,其中相当一部分便是石窟寺。”安红坤表示,漳州石窟寺普遍规模不大、形制不典型,因此社会各界认知度不高,长期以来给民众以“石室”“岩寺”的印象较为深刻。“在漳州的石窟寺中,完全人工开凿的鲜见,在墙上刻凿偶像的更少。”

为何漳州没有类似莫高窟那样偶像刻凿精美的石窟寺呢?安红坤给出了答案:“地质地貌条件不适合。”原来,漳州的岩体大多以陡峭、坚硬的花岗岩为主,可塑性不高,石窟寺开凿难度很大。

“在漳州,石窟寺大多利用天然石室为处所,部分在天然石室基础上砌筑墙体,完全由人工开凿的石窟寺非常罕见。”安红坤解释道,相比于北方人工开凿的大片石窟寺,漳州地区的石窟寺规模都不大,单体洞窟占地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同时,石窟寺内偶像以摩崖造像形式存在的情况亦相对较少,多为木制、金属、陶瓷类可移动造像,这与我们熟知的西北、西南地区石窟寺中有大量摩崖造像的情况很不一样。”

在此次石窟寺专项调查中,漳州共调查108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排查石刻85处,复查石窟寺8处,新发现或新认定石窟寺15处。龙文石室岩、漳浦海云岩、诏安福胜岩、云霄龙湫岩、平和灵通岩、东山铜山石室、台商区埭头水月观音庵、古雷海月岩等都是此次专项调查确认的石窟寺。

“这些石窟寺的始建时间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此后宋元明清皆有创建,它们保存较为完好,风景与配套俱佳,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安红坤补充道,随着寺院发展,有的石窟寺开始在附近修建功能更加完备、空间更为敞阔的寺院建筑,原有的洞室逐渐成为寺院的一个殿堂。但大部分石窟寺仍保留从前洞窟的简陋古朴风格,不失为一种原汁原味的古老特色。

深挖内涵,力促文旅融合

东阁大学士林文穆诗云:“洞门六六锁烟霞,碧水丹山第一家”;“外七首岩”之一龙文照莲寺有“石壁洞天开石室,莲岩法象出莲池”的楹联。凝固在书页的墨痕,也曾向我们勾勒漳州曾是多摩崖石刻、多石窟岩寺的“佛国”景象,但在时光之手的揉搓中,有些石窟寺湮灭在荒山野岭之中。

“此次调查,带给业内专家一些思索。”安红坤表示,漳州知名石窟寺大多在地方文献中已有记载,是佛教在漳州传播的历史实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万历癸酉《漳州府志》所说的漳州自古就被称为“佛国”的记载。“若有机会,我们希望能深入开展关于石窟寺文化的综合研究,在进一步做好普查登记、科学保护研究的同时,挖掘石窟寺信俗方面内容,更好地诠释其精神内核,以此建立更立体的文物保护利用研究体系,做好此类文化旅游资源推广,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