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女竹匠徐玉梅:知“竹”常乐 留住乡愁

zz.fjsen.com  2024-03-02 09:33:30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碧竹翠影舞风姿,绿茵满目景无边。”竹子经冬不凋,自成美景,观赏之余还承载着一门技艺——编制竹器。

扫帚、竹椅、锅刷……自古以来,竹子常被用来编制各种器具,是家家户户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品,曾经,竹匠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手艺人。随着时代更迭,这些承载着几代人乡愁记忆的手工竹制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竹匠也已经不多见。

不过,在繁华的漳州古城,却有一位女性竹匠徐玉梅,她继承着家里的百年竹器店,用勤劳的双手坚守传统竹器技艺,知“竹”常乐的同时亦留住了小城最美的乡愁。

百年老店

四代人传承

“我要这梯子,八坎的,多少钱,牢固吗?”

“50块,小本生意,不讲价的,你去修车铺给梯子下面绑几圈带子,底就不会滑了。”

循声折入修文西路87号,一股清新的竹香扑面而来,只见一家近10平方米的老店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竹器制品,门面上挂着一块陈旧蒙尘的木牌,木牌上“文明摊店”四字依稀可见。这就是徐玉梅的竹器老店,她正踩在椅子上,从房顶的隔层抽出一把竹梯,准备拿给询价的顾客。

这家百年老店,是徐玉梅从爷爷的手里接过的,每天和竹子打交道,一晃竟已20年。但谁又能想到,年轻时的徐玉梅其实不想做这门手艺活儿,只想去工厂上班赚钱。后来,因为爷爷身体每况愈下,一再坚持让徐玉梅把老店传下去。拗不过爷爷,也不忍心让爷爷失望,徐玉梅这才成了老店的第四代传承人。

“这个竹刷子多少钱”“这个舀酒的多少钱”……

“5块”“10块”……

小小的门店前,中老年顾客三三两两,问价声此起彼伏,徐玉梅左右应声,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你应该早点来呀,春节这段时间人多,忙!”徐玉梅一边回头对记者说着,一边向对面的新店面走去。

去年,徐玉梅的丈夫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夫妻二人便在老店的对面租了一间铺子用来摆放老店装不下的竹器。徐玉梅的店中,最多的是竹椅、竹凳子。记者了解到,店铺内的竹椅价格从28到200元不等,每把椅子背后对应的做工和时间也不同,徐玉梅一般一天能做两张椅子。

记者来访时,徐玉梅正在制作一批竹酒舀,她身旁的工具自她学徒开始便一直在身边,已经陪她走过了40个年头,砍刀的木柄坏了好几次了,每次都是“缝缝补补又三年”。当记者问起,这竹酒舀有何不同之处时,旁边一位来漳州旅游的北方大姐忍不住抢答:“香啊!舀出来的酒都有竹香味儿,这酒舀就得用竹子的,我们小时候都用这种,用铁的,久了有股锈味儿。”

数十年磨砺

百炼钢成绕指柔

一边和记者闲聊,徐玉梅的手也没闲下来过,只见她坐在自己制作的竹凳上,手扶稳竹子,一手紧握锯子,手起锯落,“啪”的一声,竹子裂了个大口子,并顺着口子被分成长条。

砍、剖、削、刮……竹条在徐玉梅灵活而有力的双手间飞舞着,好像在弹奏着夕阳协奏曲。有那么一瞬间,记者突然想起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耍弄着竹条的徐玉梅仿佛下一句就要说出:“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这都是长期练出来的,早就习惯了。”徐玉梅告诉记者,竹器和竹编不同,“我做的都是这些粗笨的东西,得用砍刀、锯子和锤子,要砍竹子劈竹子,手指被刺伤割破是家常便饭,刚学的时候常常为此掉眼泪。”说着,徐玉梅伸出了手,粗糙的皮肤上,一道疤痕依然清晰可见。“这就是我学徒的时候,削竹子划伤的,当时流了好多血。”也因为经历做竹器的不易,徐玉梅说,她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学。

从一开始的不愿学,到如今传承这百年老店,徐玉梅在做竹器这件事上越来越“较真”,选材用料一定要用韧性好的龙岩竹,制作容不得半点偏差。有一次,有顾客上门定制一个酒舀,要求口径是7厘米。酒舀做好后,徐玉梅用尺子一量,发现大了1厘米,马上又重新打了一个。1厘米的偏差,也许在外行人看来没多大差别,但对徐玉梅而言,“专业”二字容不得半点偏差。

在数十年的磨砺中,徐玉梅早已不是那个爱哭的小女孩,手上的伤痕化作一个个厚实的老茧。无论是粗重的竹子还是坚韧的竹条,都能乖乖听从徐玉梅的“指挥”,变成她想要它们成为的模样,颇有“百炼钢成绕指柔”的味道。

有人愿学

她将倾囊相授

“完美,太完美了!这就是我们和别家不一样的地方!”两位手捧兰花的“小姐姐”在徐玉梅的店中挑中了满意的竹篮,正把兰花放进竹篮里,从不同角度摆拍。原来,这两位女生正在抖音做花卉直播带货,千篇一律的花盆太普通,如何卖出自己的特色,她们在徐玉梅的竹器店找到了答案。

“酒香也怕巷子深呐,现在直播带货可赚钱了,您店里的这些东西,都能上网卖呀。”“小姐姐”之一的赖女士向徐玉梅建议。

其实,这个想法,徐玉梅不是没有考虑过。

徐玉梅告诉记者,在塑料制品普及之前,竹器往往都是供不应求,甚至还得专门雇师傅来帮忙做。而如今这两家店面,连她刚接触竹器不久的丈夫,打理起来都绰绰有余。徐玉梅说,她曾经也想通过电商卖竹器,正好让学物流管理的儿子帮帮自己,可由于儿子工作太忙,夫妻俩也不懂电商,这个想法只能作罢。

“现在真正还在自己做竹制品的不多了,有些店都是直接进现货来卖,而且,用竹制品的人也不多了。”面对这家百年老店是否还会有第五代传人的问题,徐玉梅也不敢肯定,但她表示:“只要我还做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如果有人想学,我愿意全部教给他。”(闽南日报记者 肖颖婧)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