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进村读研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zz.fjsen.com  2024-03-12 20:32:4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耕田忙。随着气温逐渐回暖,龙津大地上春耕备耕工作也陆续展开。春耕时节,最忙碌的便是农民,但在西湖村,有一群“农硕士”也在此时奔波于田间地头,他们是来自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团队。

漫灌补水、跟踪玉米苗存活情况、防治苗期病虫害、做实验、分析数据、记录日志……时值玉米移栽关键期,连日来,农大的研究生们每天早晨6点起床,在试验田里一泡就是一整天,几乎“长”在了田里。

“我们不仅是在种玉米,更是在‘种’我们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心思,要更细致去观察。”2022级农艺与种业硕士研究生余泽勋说。

2022年,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师生到西湖村驻点,并建立了长泰鲜食玉米试验示范基地。为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23年4月,长泰着力推进“科技小院”建设,5月,陈巷镇与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6名研究生正式在这里“安家”,开启“进村读研”模式。

“通过在当地开展鲜食玉米养分需求规律的试验,我们发现玉米整个生育周期的养分需求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氮磷钾元素。过多投入肥料,不仅会导致浪费,还会造成土壤的面源污染。”余泽勋说,经过多番实地调研实验,在摸清了当地土壤、气候特征与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后,研究团队通过调整肥料施用量、精准定位施肥位置等方式,为当地玉米种植“量身定制”了一套“减肥增效法”。

“这真的能行吗?”看着这群年轻的“农硕士”,有的村民心里直犯嘀咕,对于他们的肥料“配方”也是将信将疑。

为了让农户们“眼见为实”,师生们将示范田被分成两块来作对比,一边是当地农户凭自己经验种的玉米,另一边是他们采用鲜食玉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种植的玉米。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持怀疑态度的农户最终被数据“征服”:同样大小的种植面积,运用师生们提供的技术,平均减少氮磷钾肥施用量60%,但是减肥不减产,同时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无形之中人工成本、经济成本都降低了。

“可真行!”虽然输给了学生们,种植户刘炳坤却笑得合不拢嘴。“看来今后还真得相信科技,跟着他们科学种田!”

在降低成本这条路径上,研究团队通过给玉米“减肥”,打出了一张助农实效“金招牌”。据悉,截至目前,西湖村已有300余亩玉米地采用鲜食玉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每年可为当地农户节省成本20余万。根据鲜食玉米的养分需求规律和当地土壤养分状况,团队还研发了鲜食玉米套餐肥及其一次性施用技术,进一步降低农民的劳力成本和肥料成本。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农村的情感非常深厚,所以希望能在这片田野里练就兴农本领,让研究出的成果能造福更多的百姓!”余泽勋说,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团队还通过增加叶面调控技术植密度,把玉米的种植密度从每亩2600株增加到每亩3800株,产量从每亩2600斤增加到每亩3500-3700斤,平均增产15%左右。

不仅如此,团队还为当地引进了牛奶玉米,黑糯玉米等品种,这些品种生产周期不会很长且经济效益良好,为促进当地玉米种植户节本增收注入了新动力。

在这里,学生既是研究生,要搞研究、写论文;也是老师,要给农民讲课;还是技术员,要下田指导农民。“进村读研”期间,余泽勋和同学们没有一天闲着,通过举办田间观摩会、技术培训、科普宣传等活动,累计受众超2010人次,进一步推动团队科研成果推广普及。

“受益的不光有乡亲们,更有我们。”同在“六人组”的高玮表示,“这里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基地,让我们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而另一位成员张然也感慨道:“我的研究生生涯里,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村里度过的。这段时光是热血的,也是艰难的,但更是值得的。”

拿土地作“黑板”,把作物当“教材”。这片玉米示范基地,将这群研究生和农户联系起来,让他们从“心怀忐忑”的青涩腼腆到奔波在村民田间地头解疑难的“行家里手”,让高挂在学术殿堂的理论知识深深扎根在乡土大地,不仅为乡村播下致富种子,更结出了人才成长之花。

这群“农硕士”爆改了西湖村,激活了乡村活力。与此同时,一场“双向奔赴”的行动也悄然开启。“你们放心实验,我们全力支持。”为保障“科技小院”项目顺利落地,陈巷镇多次与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进行对接洽谈,实地考察调研,积极指导协调基地改造建设,关心、改善入驻团队的科研和生活环境,与西湖村同向发力改造建设宿舍300余平方米、改善食堂条件,让研究团队能放心、大胆地将设想落在大地上。

西湖村第一书记林丛杰表示,今年,西湖村计划整合村里的撂荒土地,同农大科研团队合作开展机械化绿色种植项目,运用他们的管理技术,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郑晓梅 李建兰)

  • 责任编辑:陈志远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