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新农人的新“稻”路
zz.fjsen.com 2024-05-28 12:13:24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漳州5月28日讯(通讯员 蔡秀玲 周团艺 黄荣华 杨志鹏)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漳浦作为漳州市仅有的2个省级粮食产能区项目县之一,近些年,作为主管部门的漳浦县农业农村局不断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涌现出了一批批既接地气又懂科技的新农人,他们不走寻常路,通过科技创新,让昔日的“汗水农业”变成高效高产的“智慧农业”,为漳浦粮食生产注入了新动能,闯出自己的新“稻”路。 在赤湖镇前张村的水稻种植基地里一片机械轰鸣,水稻高速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片刻时间,一排排秧苗就精准高效地插入田中。 驾驶插秧机的是赤湖镇农达家庭农场负责人谢特明。谢特明出生于1987年,16岁时就跟着父亲种植香蕉、大葱等作物。而后为了能有一技之长,他到当地一家模具公司当学徒,学成后到泉州一家汽车安全带生产工厂,当起了车间主任。2008年,谢特明辞职返乡,跟着父亲从事农业。回乡后,谢特明发现,传统的耕作模式效率低下,如果可以走机械化、科技化生产路线,不但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耕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为扩大生产规模,2015年,谢特明与当地一家合作社合作,承接了3家水稻育秧工厂,全程采用工厂化流水线育秧。然而,工厂化育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成立之初,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培育的首批秧苗并没有存活。第一年由于经验缺乏、技术不成熟,育秧时遭遇倒春寒,第一、二、三批秧苗全部作废,损失了将近1000亩的种植量,大约2500斤。首次的失败并未“吓”退谢特明,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做好工厂化育秧的决心。他开始潜心钻研种植技术,通过到农林大学参加培训、找同行咨询、上网搜索,渐渐掌握了“种田经”。随后,他建起了大棚,开始精准化育秧。 如今,谢特明的工厂育秧成活率达95%,年服务水稻种植面积达1万亩,服务范围从漳浦县拓展到漳州其他县区,以及厦门、晋江、广东等地。这些年,谢特明以田间为课堂,一边搞育秧,一边精进农机技能,做智慧农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新农人。2022年,谢特明代表漳浦县参加漳州市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来自赤湖镇西城村,现任漳州市锦远农机公司总经理的陈焕彬,擅长使用机械设备,与谢特明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创业,从品种选育、农资采购、技术支持到水稻收购,为农户提供水稻种植一条龙服务。采访当天,陈焕彬接到了龙海种植户发来的订单,他和谢特明便带上插秧机和作业团队赶往现场,不到一天的工夫,就完成了100亩稻田的插秧工作。 90后小伙陈焕彬从小就跟着父亲做农业,开过拖拉机、货车,下过田地,喜欢在闲暇时研究、改装机械设备,他改装的农机设备得到了不少农户的认可。他经常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2018年,陈焕彬开起了农机店。轮式拖拉机、植保无人机、高速插秧机、手扶起垄机、开沟培土机等先进的农业机械,在他的农机店都能找到。2023年,陈焕彬代表漳浦县参加漳州市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获得第一名。 现在,在谢特明和陈焕彬的带领下,赤湖镇的水稻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他们除了向农户提供秧苗、智能化耕种服务外,还与农户签订协议,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农户收购稻谷,每年大约150万斤,让农户产销无忧,辐射带动1000余名农户增收增效,帮助当地10余名青年成功创业。 “我们目标是打造一个比较高端的大米品牌,对这个品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种植,然后再进行收购。”谢特明说。陈焕彬表示,接下来,他们要推广现有的技术,走出漳浦、走出福建,为更多新农人带来更好的收益。 眼下,漳浦县水稻生产已逐渐实现全面机械化,共有育秧工厂20个,水稻种植面积14万亩以上,预计总产量7万吨以上。 “这些85后、90后的新农人,很好地接过了漳浦农业生产的重任。”漳浦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洪彬艺说,他们年轻、有活力,有知识、有闯劲,有热情、有思路,为漳浦的水稻生产作出了贡献,让漳浦的粮食生产后继有人。 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以粮为纲”是根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充分表明,粮食生产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地位不会变,未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方针政策不会变。未来的农业发展,需要更多有大局观、责任观、发展观的新农人加入,需要更多有闯劲、敢创新的新农人来推动。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