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民到乡贤促进会会长 且看谢顺加的“三个一”
zz.fjsen.com 2024-05-29 07:38:33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在漳州市龙海区浮宫镇海门岛的顺家路上,各色餐馆一路排开,临近饭点,路边的停车位上,停满了前来就餐顾客的车辆。现下正值浮宫杨梅季,杨梅果实的丰收不仅鼓了果农的荷包,也让海门岛这个小渔村的渔家乐格外红火。 顺家路的尽头,“海门第一家”餐馆隐匿于此,却有很多食客慕名找到这里。“这段时间,我们每天平均接待400多位客人,每天都有上百名客人预订。”在海门第一家,老板谢顺加正坐在门口处理海鲜,老板儿子谢智勇则忙着招呼客人。海虾、小管、螃蟹……随着一碟碟“鲜掉舌头”的海鲜从老板娘李素华的厨房出炉,食客们不禁大快朵颐。 从打鱼到经营餐厅,从一穷二白到脱贫致富,如今不少海门人换了一种方式“靠海吃海”,而乡贤谢顺加正是当中的致富带头人。这还要从谢顺加的“三个一”说起。 谢顺加的首个“一”,就是把长子谢智勇培养成厦大学子,也是海门岛第一个重点大学学生。 打鱼在不少海门渔家是代代相传的事业,子承父业是常有的事。但谢顺加却做出了让岛民匪夷所思的举动,他抱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信念,把两个儿子都送进了大学。2004年,刚毕业不久的谢智勇回到家中,所见场景让他深受触动:父亲因年纪渐长而行船艰难,母亲日夜操劳、面容憔悴,家里每天煮一次稀饭吃三顿。身为长子的谢智勇深感责任在肩,虽然当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不足以承担整个家庭的生计。 “大家都知道海南岛,却不知道海门岛。”谢智勇日思夜想,萌生出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希望在与家人共同努力改善家庭经济的同时,让更多人知道海门岛,带动家乡的发展。于是他开始规划路线、寻找客源,带着客人逛海岛、吃母亲做的农家饭,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破败的小海岛仅一年时间就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当导游、卖海货、做餐饮……在“一日游”的带动下,一些村民也开始吃上了第一口“旅游饭”。 但由于海门岛交通不便、配套简陋,客人要入岛只能坐船,“一日游”逐渐开始“哑火”。“其实我不是喜欢逛海岛,而是喜欢你母亲做的家常菜。”客人的一次坦言让谢顺加一家找到了突破口,他们意识到做餐饮可能是一个商机。恰逢厦漳跨海大桥2009年即将兴建的消息传来,加上经营多年积累的客源,他们一家经合计,就筹办起“海门第一家”餐馆。 “要致富先修路。”谢顺加做的第二个“一”,就是拿出开餐馆赚到的“第一桶金”10万元,在大桥通车后开始给海门岛修第一条水泥路——顺家路。 尽管当时已经拿出了家底,用来修路却还是远远不够,但谢顺加说:“能修多少修多少。”他决定边经营餐饮边修路,逐渐把“海门第一家”打造成海门岛的网红餐厅,桥通半年后的营业额达到200万元,就这样把顺家路修成了。与此同时,不少岛民嗅到了商机,纷纷效仿谢顺加在岛上陆续开起30多家海鲜餐馆,此外10多家海鲜水产店也在岛上陆续开张,大家真正在家门口吃起了“旅游饭”。 日子红火了,谢顺加想得最多的还是回馈家乡、帮助需要的人。随着道路改善、游客增多,村里的配套也慢慢跟上来了。后来,谢顺加又修了两条路,还给村里装上了路灯。 “海门第一家”的红火,也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我们优先聘用家庭情况较为困难的村民。”谢智勇介绍,他们一般根据淡旺季雇佣三四十人不等,平均每人月薪在6000元左右,即使疫情期间客源减少,他们也不曾给固定员工停薪。渔民的渔获更是一船船往“海门第一家”送,他们每年单单给村民收购的海鲜就有500万元以上。 村民也对谢顺加越来越信服,哪家有什么家长里短的事情、遇到了什么困难,都爱来找他拿主意。他还很重视教育,近年来陆续设立“海门第一家”奖学金、在厦大成立助学金,帮助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子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 去年9月,浮宫镇乡贤促进会成立,谢顺加被乡亲“赋予”了第三个“一”——当选首届会长。 如今,面积仅3.8平方千米的海门岛已经远近闻名,年游客量达到了几十万人。同样,谢顺加的种种善举也逐渐由海门岛内传到了岛外。 “我们父子也有了新的使命。”谢顺加说道,“依托乡贤促进会这个大平台,以党建引领团结乡贤力量,带动浮宫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教育兴旺……我们能做的事还有很多。”(记者 郑斯楠 通讯员 蓝毅辉 陈浩君 杨伟强)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