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走访侨乡建筑 感受厚重文化底蕴

zz.fjsen.com  2024-06-21 10:48:4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印尼锡江印华文化促进会理事会一行在长泰文庙体验书法

东南网漳州6月21日(本网记者 沈文栋 文/图)6月20日,“中国侨乡·漳州采风行”活动走进长泰区、漳州台商投资区,通过深入走访侨乡建筑,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一个个文化交融的动人故事。

长泰城南石岗山南麓,文庙便坐落于此,作为中国占地面积第二大的文庙,长泰文庙建筑风格集北方文庙之大气,融闽南建筑之精细。整座建筑以儒学文化、长泰独特的民风民俗为文化主脉,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成为长泰区对外展现的一个重要文化窗口。

采风团来到长泰文庙时,恰逢来自印尼锡江印华文化促进会理事会一行前来参观体验。

现场,文庙的工作人员为来自印尼的华侨们佩戴绶带,并举行了富有仪式感的祭孔仪式。在文庙内状元书院,印尼锡江印华文化促进会一行人,手握毛笔,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一撇一捺写下了“人”字,随后共同书写“福”字,寓意福气多多。在体验书法后,印尼华裔学生黄炜芳一边展示着自己的作品,一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来长泰感觉很高兴,在这里学习了很多中国文化。”

位于杨厝村的旅菲碧湖同乡会旧址

值得一提的是,印尼锡江印华文化促进会理事会副主席、华文老师黄硕龙此行还带来了10多位华裔中小学生来参与文化体验活动。他表示:“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也体会到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接下来几天,我们还安排许多活动,让学生们体验更多的中国文化。”

在介于漳厦之间的漳州台商投资区杨厝村,村民很早便开始下南洋谋生。明、清及民国时期,杨厝村村民为了讨一份好的生计而移居海外,其中移居菲律宾的人数最多,早期旅菲乡亲主要从事农业、园艺、渔业、小商贩、手工业。他们身居异国他乡,却情系故里,且很多华侨存在着“叶落归根”的思想。因此,一些华侨把国外辛苦积存的钱,在家乡建筑房屋,于是便产生了杨厝村众多具有闽南侨乡特色建筑。

在杨厝村内的碧水蓝天之间,有着一座“思乡桥”。据介绍,该桥原名走廊桥,始建于明朝嘉靖间。1991年3月底,旅菲侨胞杨绍育回乡祭祖,适逢大暴雨。过此桥时,发现桥面被雨水淹没,且古桥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故提出由他本人出资,由杨厝旅菲同乡会在乡联络处理事会督办,按原风貌重建“走廊桥”。后杨绍育并提议该桥改名为“思桥”,以寄托众多旅外侨胞浓浓的思乡之情。现在,这座联系杨厝村民与海外侨民两端的石拱桥,仍是当地村民出行的主要道路。

距离“思乡桥”不远,便是杨厝村旅菲碧湖同乡会旧址。在旧址内,杨厝村民借助光影和文物,让那些先辈们曾经远渡重洋,然后回乡投资建设的故事与游客间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成为维系彼此的重要纽带,从而不断夯实侨乡独特的文化底蕴。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