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糖厂粮仓 看漳州活化旧建筑
zz.fjsen.com 2025-05-11 09:22:43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2024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榜单揭晓,漳州糖仓Bonbon Town“棒棒糖”空间(以下简称“糖仓”)以“跨界文化空间”的独特定位,荣获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这个由老仓库改造的空间,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用甜蜜的色彩包裹着城市记忆,成为漳州工业遗产活化浪潮中的亮眼存在。 糖厂变成年轻人热衷的“工业风”出片点,粮仓变成承载红色记忆的文化园。近年来,漳州各地持续推进旧建筑活化利用,在沉睡的角落中,一场悄无声息的“跨界手术”,正重塑着这座城市的肌理。 重生 平衡新旧 擦亮旧建筑面容 如果没有提前“做功课”,很难想象到,在芗城区东郊地段,一片需要穿过长巷才能抵达的旧工业园区里,隐藏着一处文艺创作者的聚集地。这里便是糖仓的诞生地。错落有致的厂房,锈迹斑驳的铁轨,充满年代感的红砖墙,各种工作室招牌,让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在此汇合。 这片旧园区的前身为糖酒副食品岱山转运站,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糖仓所在厂房则是老糖厂的储糖仓库。“这里闹中取静,厚重的工业气息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吸引我们的关键因素。”糖仓创始人安陈告诉记者,在改造时,设计团队特意将新旧元素融合,既保留老仓库的红砖、木屋顶、夯土墙面、水泥地面、木门等工业元素,又将钢结构等现代设计融入新建筑体,形成独一无二的“空画布”式场地。 “瓦顶防水性差,雨季时屋顶容易渗水,夯土墙面的石膏在雨水侵蚀下,也会剥落掉灰,每年都要费力处理这些问题。但为了留存老墙面的原始印记,我们选择接受这些小麻烦。”在安陈的指引下,记者看到,糖仓四面墙壁上,依稀残留着昔日工人们的涂鸦和字迹,斑驳的痕迹让时光在此交错。糖仓内还保留了几扇老仓库原有的木制枢轴窗,并以此为原型设计了巨型悬窗,既为建筑引入阳光与微风,又在工业遗存中融入现代元素,让人感受到这座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与艺术气息。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糖仓的蝶变是漳州推进城市更新、保护开发历史建筑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除了工业厂房,漳州众多旧粮仓也在保护利用中完成华丽转型。 台商投资区将角美镇南门村的三个旧粮仓,改造成角美红色文化馆,遵循“新旧相辉”的原则,保留了筒仓等工业印记;东山盘活径口粮仓,经过内外环境整理、功能规划、修缮改造与场景布设,将其变身为“1967粮仓”乡村文旅休闲网红打卡点;长泰坂里乡把曾经的老粮站打造成知青缘博物馆,保留了原有地板、木屋顶、砖墙等元素,重现时代风貌……越来越多承载时代记忆的“老面孔”,经过改造后变身城市“新地标”,营造出独属于漳州的美景。 赋能 注入文化 唤醒旧建筑灵魂 改造后的老旧建筑,不仅在物理空间上焕新,更成为文化与商业深度融合的载体。在糖仓所在园区,和道公社、椿山集等特色空间林立,人们可以漫步手艺人的工坊,累了便走进糖仓品尝咖啡,坐看火车驶过轨道,构建起极具吸引力的复合生态空间。 “这片园区是由手艺匠人、文艺爱好者自发形成的社区,目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作和分享氛围。”糖仓主理人杨丹说道。如今糖仓更像是个“公共客厅”,成立三年来,已联合园区各类业态的伙伴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策划了心适闽南生活展、戏剧工作坊、闽台缘音乐会、“顺风相送下南洋”主题展等活动上百场。各种活动将文艺爱好者聚集在此,让不同类型的文化互相交流碰撞。 在漳州,唤醒旧建筑的“文化灵魂”并非个例。 角美红色文化馆配套建设纪念战士精魂主题广场、居民休闲娱乐区、渔村文化主题小公园等三个片区,打造出红色文化展示平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泰坂里乡围绕知青缘博物馆,建设了全省首个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知青缘文化主题公园,昔日储粮的粮站,如今成为人们了解知青历史、挖掘知青文化的“精神粮仓”;龙海利用老旧厂房建成农民戏馆和农民画馆,成为剧团演员排练交流的好场所……改造后,“老面孔”有了“新灵魂”,在时代浪潮中站稳了脚步。 展望 丰富业态 激活旧建筑价值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培育消费场景,鼓励依法利用腾退空间、闲置用房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多元业态融合的公共文化空间能够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但这类空间建设容易,长期运营却困难重重。在漳州老旧建筑“活化”的进程中,并非所有尝试都能一帆风顺。漳州牛庄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虽有着改造金龙客车厂旧厂区的良好初衷,在实际运营中却始终未能“牛”起来。 文化挖掘方面,牛庄缺乏鲜明独特的历史记忆,主打的“牛文化”与原有的客车厂缺少关联,难以在众多空间中脱颖而出;业态布局方面,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导致部分商家经营困难,店铺频繁更迭,无法形成稳定的商业氛围,消费者难以产生持续性的消费兴趣与文化认同感;宣传推广和活动赋能不足,更是让牛庄的定位模糊,错失潜在客源。 牛庄的发展困境,为漳州工业遗存改造敲响警钟。作为工业遗存的典型代表,糖仓所在的漳州糖厂旧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场地空间,但目前仍处于待开发状态。如何进一步挖掘其潜力,让“工业废矿”变为“文旅金矿”,需进一步思考。 采访过程中,不少相关人士向记者提出,针对糖厂旧区,可因地制宜建设工业博物馆,通过展示工业发展历程,留住城市工业记忆。此外,还可仿照成都东郊记忆艺术街区、上海M50创意园、广州T.I.T创意园的模式,将之改造为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工业文化产业园区或特色街区。 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共生”,一系列新业态的加入,既能满足本地居民的精神需求,又能带动旅游消费,让这些空间真正“活”起来。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更多承载城市记忆的新文化地标的建成与开放,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这条路上,漳州还需继续总结经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合理规划业态,让更多旧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找到新生之路。(记者 林依妮 通讯员 郑晓梅)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