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漳州,此心安处是吾乡

zz.fjsen.com  2025-09-30 08:05:26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业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安心”二字,承载着百姓对岁月静好的朴素期待,也蕴含着一座城市守护平安的决心与力量。

近年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全市上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扛牢使命,以“事事落实到位”的行动力狠抓落实,推动平安漳州建设各项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为漳州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安全屏障。

——守护平安,展现维护社会治安的硬核担当。坚持“打、防、治、管、宣”一体推进,既聚力破获大案要案,也用心侦办民生案件;既保持高压态势震慑犯罪,深化平安建设,也传递法治温度温暖民心。

——共护食安,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通过全链条治理持续发力,深入整治“餐桌污染”,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全力打造食品安全治理的典范之城。

——主动创安,将矛盾纠纷化解于未发、消弭于萌芽。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让“一扇门”巧解百家忧,汇聚共建共治共享合力,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漳州生根发芽。

……

在漳州,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惠民政策,一件件落地有声的扎实举措,托举起千家万户的安宁生活与这座城市的幸福梦想。平安,已成为漳州最厚重的底色;安心,亦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最真切的感受。

快速反应

守护平安秒速度

在漳州,有一种速度叫“更快一秒”。它体现在110快速出警的风驰电掣中,也体现在守护食品安全的精准高效里,是漳州守护人民安全的坚定承诺。

从初创时期实行不脱衣、不脱裤、不脱袜的值班民警“三不脱”制度,到如今接处警5分钟到场率、现场调处率始终保持高位,“漳州110”始终牢记“人民的保护神”殷殷嘱托,追求服务人民群众“再快一秒”。

“再快一秒”,是群众危难时毫不犹豫的奔赴。

9月1日,漳州市芗城区某医院门口,民警刘耿忠、傅景荣正在巡逻时,市民黄先生冲上前求助——其1岁女儿被开水烫伤需紧急转院。“快,上警车!”民警立即启动警车,鸣笛开道,全程紧盯路况并安抚家属,仅用4分钟完成原本10分钟的车程,将孩子安全送达专科医院救治。

“再快一秒”,是打击犯罪时风驰电掣的凌厉。

6月30日,“漳州110”路面巡逻民警接到紧急指令:两名犯罪嫌疑人刚刚实施盗窃,正驾车疯狂逃逸。路面巡逻警组立即响应,锁定目标车辆,形成包围圈。嫌疑人察觉被围后疯狂倒车企图突围,民警沉着应对,通过多组包抄战术将车辆逼入死胡同。最终以迅雷之势成功控制嫌疑人,当场查获数千元涉案财物。全程展现漳州公安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高效处置能力。

“再快一秒”,是对餐桌安全的全流程守护。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农田”到“餐桌”、从校园食堂、餐饮企业到食品企业,构建覆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让每一份食品都经得起阳光检验。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及时依法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群众吃得安全、放心、健康。

“再快一秒”,是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瞬时排除。

9月9日,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虎皮手工蛋糕”,被监督抽检出微生物超标,有关部门当天便向商户送达报告书,并开展核查处置,扣押相关生产原材料,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发现即查,违法必究。漳州市建立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1350”工作机制,不让食品安全风险拖延多一秒。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合格食品检验报告后,执法人员必须在1个工作日内启动核查处置,第一时间封存问题食品、追溯流向,严防风险扩散;强化帮扶,指导企业排查不合格原因,严控企业一年内同一类食品出现3批次及以上不合格;对个别达到5批次的,启动双向调查,核查企业整改与属地监管履职情况;开展帮扶式执法,直至企业能规范生产经营再“销号清零”,切实将食品安全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科技赋能

织就智慧安防网

初秋的漳州古城,游人如织。“有人摔倒受伤了!”突然,人群中传来呼喊声,正在巡逻的“漳州110”九中队民警迅速响应:警用无人机升空喊话,警用机器狗穿梭定位,伤者得到及时救助并被送往医院。这是漳州市向科技要警力、以智能增效能的缩影。

“机器人”超酷炫、“巡逻机器狗”很吸睛……在漳州,科技创新正在大力推动公安工作现代化。漳州市创新组建大数据实战支援中心,构建起“图数融合、图上指挥、图上作战”的全息网络,搭建由感知设备、通信装备、警用无人机及智能机器狗等组成的“多维动态感知体系”,让警情态势尽收眼底,勤务部署一目了然。

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了漳州公安新质战斗力,跑出智慧警务“加速度”——

构建大数据实战支援机制。漳州市公安局试点“专业+AI”孵化机制,组建研判“梦之队”与工具“梦工坊”,实现大案要案研判周期锐减四成,数据复用率从不足30%跃升至93.7%,集群线索产出效率倍增。

实现“无人机+”立体巡控。漳州市公安局携手华为等科技企业共建智能交通实验室,率先攻克无人机实时视频解译难题,实现警情“自主发现—信息AI提取—智能派警”全流程升级,执法响应效率提升80%,让空中力量成为守护城市的智慧天眼。

科技的力量,更细致地渗透到“舌尖安全”的末梢。

清晨六点半,刚做好的白水贡糖还冒热气,老板陈女士打开手机App,屏幕即刻跳出生产车间实时画面,连今早所用麦芽糖的产地、质检报告都一目了然。

指尖轻触,车间实况尽收眼底;扫码之间,原料溯源一目了然……科技赋能,让小作坊生产“透明化”。漳州全面推进“数字阳光坊”升级工程,让全市295家登记在册的小作坊彻底换上“技术新装”:加工车间里,摄像头紧盯关键环节;原料仓库中,“物联+AI”深度融合,实现食品生产风险预警闭环处置;后台系统实现“视频+数据”双线同步,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全链条流向清晰记录、可查可溯,让小作坊彻底告别“暗箱操作”,实现“阳光生产”转型。

这份科技赋能的安全感,还延伸到食品企业。在食品生产企业车间,高清摄像头捕捉生产动态,温湿度监测仪秒级同步数据至监管平台,企业负责人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查看车间实况。智能物联秤可记录肉制品加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用量,并自动上传溯源系统,从源头杜绝违规操作;AI抓拍系统实时监测未戴口罩、鼠类活动等违规行为,自动截图上传预警,形成“企业自查—系统预警—监管处置—整改反馈”的闭环管理,监管触角延伸至生产“神经末梢”。

在漳州,科技正以精准而温暖的方式,串联起“街巷里的安宁”与“舌尖上的安全”,守护着城市的烟火气。

“止于未病”

夯实治理根基石

“96111,真的灵,我的工资终于到账了!”去年底,一名群众拨打96111矛盾调解热线求助,称自己被公司拖欠工资,龙海区综治中心接到热线诉求后,迅速指派调解员组织调解,仅用两天成功促使公司负责人结清工资。

从开通96111矛调热线、打造“平安漳州e家”,到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在漳州,平安建设的“根系”正深入每个角落。

“上医治未病”,在平安建设中,预防同样重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漳州市深植“止于未病”理念,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矛盾调解和志愿服务,让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

——有纠纷,找“中心”。漳州市综治中心选址人流集中区,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推动法院、检察、公安、司法等部门入驻集中办公,通过多方协作,共同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的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和依法处理。今年来,各级综治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26191起,办结率达98.59%。

——有诉求,上“e家”。“平安漳州e家”这个集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于一体的智慧平台,横向贯通芗里芗亲、12345热线等系统,群众动动手指即可提交纠纷。系统智能生成电子工单,通过上报—智能分拨—处置—反馈数字化闭环,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同时,1.2万名专兼职网格员化身移动传感器,穿梭于骑楼巷陌,记录邻里争执、独居老人需求等“矛盾苗头”于“平安漳州e家”平台。系统通过智能分析自动生成预警,社区调解员、法律顾问等力量即刻响应,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需调解,打“热线”。96111矛盾调解热线建立“24小时首应”“县乡优先调解”机制,严格办理时限。自去年底上线运行以来,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数千起,24小时接办率95.65%,转派工单办结率97.8%,真正实现“一个号、一地跑、一站解”。

暖心志愿服务,巧解基层“千千结”。漳州市组建涵盖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卫生健康、应急救援等22个领域6970支志愿服务队伍,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87.98万名,志愿服务时长累计1831.3万小时。

一批批社会治安顽疾得到有效根治,一条条街巷安全温馨,一起起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事解了,心顺了,人和了,不断织密的安全网,持续拧紧的安全阀,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从响应处置“快人一步”,到智慧赋能“惠及一方”,再到风险防范“止于未发”,漳州始终坚持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理念,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扎实推进平安建设,书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生动篇章。

秉承漳州人“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这座兼具“田园都市”温情与“文化名城”底蕴的城市,正以扎实有力的行动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安宁生活,交出一份高质量的平安漳州新答卷。(漳州融媒记者 刘婧 王琳雅)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