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市政府出台《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在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沿线设置9个驿站。其中,新建6个驿站,含五里亭新驿、檺林新驿、木棉新驿、马坪新驿、甘棠新驿、三古新驿;提升2个驿站,含梅溪驿站、荔枝海驿站,保留九湖公园驿站。
驿站,就像历史的隧道,让我们有机会轻轻的往里窥探过往的岁月。那里有曾经的繁忙热闹,亦有鲜血的点墨渲染,有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坚定,也有朝廷纷争、尔虞我诈。走进一个个驿站,走进一个个历史片段,走进那一段段沉淀后的故事。
一、檺林驿站的建设位于国道与通向林前村支路交叉口处,驿站以角美高阳楼、叶文龙故居和朱一贵故居为驿站建筑原型,展现闽南民居文化。
角美高阳楼:这座建于1947年的高阳楼是旅菲华侨许文忠的故园。这位毕生写满了传奇的色彩的少年,在菲律宾的那些年岁里,从纺织业到糖业,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依靠勤劳的双手,终成一带富贾。然而寄居海外的许文忠并没有因此而忘记祖国忘却故乡,1947年,也就是在许文忠离乡的第27年,他回乡建造了这幢楼房,并取名为高阳楼。
叶文龙故居:叶文龙故居,原址位于岩溪镇珪后村,又称文龙“三落大厝”,建筑坐北朝南成东西走向,东西长60米、深38米,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
在闽南地区,叶文龙也算是一个“传奇”。据相关文史记载,叶文龙出生农家,27岁便官至团长,自民国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九年的10多年中,叶文龙以武装割据形式统治长泰。最终,他于民国二十九年6月被国民党陆军75师所围剿,并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被处死。而他所留下的故居,从单个建筑的规模和精致程度,叶文龙故居堪称闽南红砖建筑的一大典范。
朱一贵故居:朱一贵故居原址位于旺亭村亭下社,修建这座故居是为了纪念台湾农民领袖朱一贵。
1713年,朱一贵跟随父亲移居台湾罗汉门母顶草地(今属台南)。1721年,朱一贵看到了台湾知府王珍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心怀不满,于是在台湾罗汉门毅然率众起义,起义前后仅2个多月,革命队伍就发展到30多万人,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全台,并建立农民政权,在台湾府称“中兴王”。其事迹载入《中国通史》、《中国史大事纪年》等史册。


二、木棉新驿:木棉驿站的建设地点位于木棉庵对面(国道东侧)。驿站建筑以赵家堡官厅为原型,主要功能包括驿站综合服务以及驿路博物馆。
来到木棉驿站,就不得不说起贾似道。贾似道是宋末弄权作恶的奸臣,姐姐为贵妃,其任右丞相,封太师、平章军国。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再度南侵,贾似道被近领兵救援,在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大败,全军覆没,独自潜逃至扬州。朝廷上群臣上书,请求皇帝将其斩首以平民愤。由于太后庇护,将其贬为高州团练使,在循州(今广东惠州东)安置。奉命监押他的是县尉郑虎臣,在途经漳州木棉庵时,郑虎臣多次规劝他自杀,他不听,于是郑虎臣便在木棉庵杀了他。碑旁另立一诗碑,刻有明人七言绝句:“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明李东阳有《木棉庵》诗云:“多宝阁下欢不足,木棉庵前新鬼哭。袭胸拉胁安足识,天下苍生已无肉。君王不诛监押诛,父仇图愤一时摅。监押虽死名不灭,元城使者空呕血。”后人在石碑前建一四方八柱石亭,名“木棉亭”。石柱上刻“为天下除奸,明春秋大义”等对联。现碑、亭皆保存完好。


三、马坪驿站:马坪驿站建于浮山村和东头村附近,主要设置服务、休憩、小型商业、人文展示和停车设施等功能。以蔡新故居、平和榜眼府为驿站建筑原型,展现漳州隐士文化。
蔡新故居:的主人蔡新是清朝大臣。字次明,号葛山,福建漳浦人。乾隆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刑、工部侍郎。三十二年(1767),任用工部尚书,移礼部。四十五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四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处事谨严,言行必忠于礼法。又善属古文,深得乾隆信任。他以求仁为宗,以不动心为要,曾辑先儒操心、养心、存心、求放心诸语,成《事心录》。卒谥文端,著有《缉斋诗文集》。
平和榜眼府:话说大清乾隆年间,福建漳州府的平和县,有一黄姓少年,他神力过人,武艺超群,拥有绝招“魁星踢斗”,以此威震天下,在殿试中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因而御赐榜眼。这少年名叫国梁,他一生行侠仗义,忠心保国,刚正不阿,不畏权势,驱除邪恶,却招来了奸臣的暗害,年仅三十九岁就英年早逝。乾隆皇帝亲赐万银,在其家乡平和县霞寨钟腾村兴建榜眼府,以恢宏的气势和魂魄,精美的雕刻和彩画,天人合一的门楼景观,意境深长的匾额和对联,独具风韵的附属土楼,形成一种人文特色浓郁的榜眼府文化,为后人彰显了黄国梁的优良品德和崇高精神。

四、甘棠新驿:位于南溪北侧,324国道与515县道交叉口处。驿站整体设计以“海丝商旅”为主题,故古厝建筑选型均为漳州海商巨贾的故居包括翰林第、悌寿楼和蔡竹禅故居。
蔡竹禅故居:1939年,闽南知名人士、爱国实业家蔡竹禅先生目睹府第破落不堪,深感拆毁可惜,于1943年把府第买断,聘请“泥水状元”李明月主持修复,另请泥水名师协同精心设计,精工细雕,历经五年,于1948年才修竣。蔡竹禅对此座民居的修复甚为满意,常与人炫耀:墙面细腻似少女之脸,风格古朴象葛山之式。
1966年蔡竹禅逝世,经文革十年浩劫,蔡氏家属及子孙均受迫害,蔡宅被冲击,遭受严重破坏。1980年起,蔡竹禅子女先后三次投入巨资对蔡宅进行整修,使故居完好保留至今。



五、三古新驿:位于海峡花卉集散中心附近,以黄道周讲学处、海云家庙及朱熹解经处的百草亭为驿站建筑原型,展现耕读文化。其中保留黄道周讲学处和百草亭的所有形制与内部格局,作为名人纪念馆及休闲凉亭。
道周讲学处:占地1058平方米,正南朝向,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天井, 庑廊,正堂。面阔五间,正堂进深三间,抬梁木结构,青石础,木柱承重,悬山顶,檐廊作卷棚式,门厅对联“人须于剥腹后见天地之心,我岂若态犬亩中乐尧舜道”为黄道周自题;主建筑四周建围墙,于东南面开垂花门,西南面开水井。
天井深达9.5米,宽9.8米,庑廊采用四柱承重,中间摆一石盘,称天方盘,足见天方盘为主体建筑,四周为附属建筑。天方盘正方形,边长3,78米,盘面刻一万多个小方格和八个同心圆,方格和圆圈纵横交错,极其神秘,是黄道周手制演译易经用的,并有专著《易象正》、《三易洞玑》,但几百年来尚无人能识其中奥妙。
讲学处是黄道周25岁以后主要生活、讲学和著述的地方,以黄道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入清以后,便受到官府保护,每年春秋祭祀。一九六一年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黄道周纪念馆,成为漳浦县的一个重要文物旅游地。
林氏海云家庙:又称乌石大厅,为闽南第一大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家庙址在漳浦旧镇镇后埔边村,座北朝南,三进四厢二天井、三仙双坡悬山屋顶。占地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规模极庞大,俗称“乌石大厅”。祠堂堂号为“世德堂”,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7年)(一说为元至正六年即1346年),历朝均有修葺,最近一次重修为1973年。海云家庙的建筑规制是高中鼎甲三及第者祖祠的特殊荣宠,在漳浦县是绝无仅有的,在闽南也属少见。
六、五里亭新驿:驿站位于九湖至林前之间,主要设置服务、休憩、小型商业、人文展示和停车设施等功能。驿站结合现状山体地形布局,设置入口广场,形成主轴。
楼仔厝:走进长泰硅塘的楼仔膺,素有古代闽越“大观园”之美誉的古民居,则以其仿杭城建筑特色,给人们留下了特别的印象。楼仔膺,又名祥云堂,位于岩溪镇圭后村,系明末清初圭塘叶氏族人、康熙帝著名宠臣李光第的亲家叶维三,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它以实物形式,真实反映了明末清初闽南地区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建筑和文化等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为长泰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石、砖、木混合结构的老借,6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为长泰县迄今发现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单檐硬山式屋顶,四进厅堂,还有东、西两厢,五凤三川式的豪华门厅。如此规模宏大、古朴大方的建筑,足以让人对它的主人及其历史渊源产生一种崇敬的怀想。走进楼仔厝,迎面的是门口那对门墩石鼓,上面的浮雕腾龙骏马、飞鹤栖鹰,形象逼真,造型典雅,显示了高超精湛的雕刻技能和主人家的涣然大气。
绵延在324国道上的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注重提升景区配套建设水平,做到路成网、水进池、树成带,着力强化沿线的花化彩化效果,形成“人在花中、花在林中、林在园中、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景观。这一文化长廊的形成,不仅让漳州人有了休闲漫步的良好去处,也让漳州人更贴近历史,更贴近这座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