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93后”小伙张涛 一凿一斧尽显一片孝心

zz.fjsen.com  2025-08-02 08:49:58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离谱改造”,究竟有多离谱?近日,“逃逃哥哥”在小红书上发布的一系列改造视频火爆出圈,让一座历经沧桑的老宅成就了一段网络美谈,也让南靖“93后”青年张涛走进了大众视野。

视频里,张涛历时两年,将奶奶居住的破旧夯土房改造成花木扶疏、舒适宜居的新家,木质门牌“阿桂奶奶的小院”在阳光下泛着暖意。这场被网友称为“离谱”的改造,藏着一位青年对奶奶的孝心,更藏着年轻一代对乡土的眷恋。

归乡 一份牵挂 一次选择

“这房子住了六十年,怕是要陪我一起老了。”奶奶的一句话,让在外打拼多年的张涛下定了回乡的决心。

在南靖县南坑镇南坑村东南面,这座占地约200平方米的老宅,墙根的青苔已经蔓延了半个多世纪。张涛的童年时光,是在这座历经沧桑的土木老宅里与爷爷奶奶共同度过的。高中毕业后,他走出乡村,在大城市完成学业、步入职场。从校园到写字楼,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间隙中,老宅的炊烟与奶奶的叮咛始终是他心底的牵挂。

两年前,张涛原本计划回乡发展电商,将老宅改造成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场所。张涛最初的算盘很实际,老家的院子能省下每月的仓库租金,还能兼顾发货和照看奶奶,一举两得。然而,那时的老宅,墙皮剥落楼梯松动,踩上去摇摇晃晃、吱呀作响。当他看见年事已高的奶奶踩着小板凳才够到橱柜的顶层,在屋里小心翼翼地行走时,心里突然揪了一下,想法也悄然改变:“比起工作室,奶奶更需要一个安全舒适的家。”

这个决定来得突然却坚定。张涛推掉了城市里的合作,回到南坑村。在他看来,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不是牺牲,而是让对家人的牵挂有了实实在在的落点——为奶奶重建一个安稳的新家。

“回来装修土房?怕不是一时兴起。”当时,村里的老乡们摇着头发出质疑。改造老宅,对于毫无专业背景的张涛而言,每个环节都是挑战。楼梯台阶要加宽多少才能让她走得稳,厨房台面多高才不用弯腰,那些年熬夜改方案的经验,如今用在了丈量奶奶的步幅上。

改造 一番匠心 一颗孝心

改造的第一锤落在了安全隐患最大的楼梯上。

由于装修经验不足,张涛的手机里收藏了几百个“适老化”改造案例,他反复测量奶奶的步幅,计算台阶的宽度与高度,一点点打磨、拼接,终于让楼梯变得平缓稳固。“稳当,上下楼放心多了。”奶奶扶着可拆卸防摔扶手试走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张涛又利用楼梯下方的“鸡肋”空间,搭建起一个榻榻米,铺上奶奶熟悉的粗布垫子,成了奶奶日常休憩、追剧的专属中式小塌,甚至连奶奶的爱犬,都在楼梯下喜提一套“东方雅居”。

楼梯改造后,卧室、厨房、卫生间的改造逐一展开。卧室换上了更亮的节能灯,卫生间铺设了防滑地砖,淋浴区用拉帘隔断,减少障碍物,他还特意安装了扶手,添置了可折叠淋浴椅,为奶奶起居时的每一步行动,都加上了一道安全保险。

为了满足奶奶的“少女心”,张涛将奶奶的卧室改造成了《知否》同款闺房,实用与美感兼顾,并在楼梯台阶内嵌入一簇簇粉色仿真玫瑰,让奶奶“步步生花”,每踩一步,都美得冒泡。送给奶奶的惊喜,还有惬意的月亮吊椅和一座手缝布艺凉亭。躺在吊椅上晃晃悠悠,倚在软乎乎的六角凉亭,放眼望去,满是小院的盎然生机,连空气中都飘着幸福的味道。

“改造最重要的是平衡,既要让奶奶住得舒服,又要让奶奶住得熟悉。”为此,张涛选择“修旧如旧”,保留下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夯土墙。他细心清理了墙皮浮灰,刷上保护漆,还挂上“阿桂奶奶的小院”木质门牌,让自己与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的回忆,成为新家最珍贵的装饰。

展望 一院烟火 一份期盼

“我不是科班出身,在改造的过程中,也是学一点、做一点。”两年间,张涛边学边干,从水泥搅拌到木材切割,手上的老茧见证着老宅的点滴变化。每一处改造,都藏着对奶奶生活习惯的细致考量。

手举彩色气球,张涛“上房揭瓦”,带着奶奶来到屋顶上演一场《飞屋环游记》。改造期间,张涛分享的视频在网络上意外受到关注,无数网友被这份孝心打动,单个视频点赞量超10万。

“住在农村的房子,一来有天有地,二来邻里亲近,路过就能聊上几句,这种直接的温暖很珍贵。”张涛说,城市的喧嚣曾让他疲惫,而老宅的晨雾、鸟鸣和邻里间的招呼,成了治愈的良药。视频里那些打动网友的瞬间,正是这些日常的碎片。

“你是头一个把我看哭的改造博主,不,改造诗人。”“奶奶真有福气!你也是有福之人。”“你还缺奶奶吗?我也想当奶奶。”……面对突如其来的热度,张涛始终平静,他表示:“大家关注的或许不是房子本身,而是这份家的温暖。”

这场连续两年的改造,让张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他的社交媒体账号记录的仍是与奶奶的日常,没有刻意经营,只有朴素的生活气息。

如今,“阿桂奶奶的小院”不仅是老人安享晚年的港湾,更成了村里一道特别的风景。“日子还长,慢慢把细节弄好。”畅想着村里的未来,张涛欣慰道:“现在路修宽了,信号强了,回来干事业不比城里差,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创业,卖兰花、做民宿,让更多人知道,农村不仅有好风景,还有好生计。”(漳州融媒记者 肖颖婧)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