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里溪重生记

zz.fjsen.com  2025-08-28 08:27:0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要让环境好起来、美起来,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与治理。漳州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溪曾经是典型的“黑臭河”,与珠里村美丽的香蕉海景区格格不入。近年来,当地将河道污染治理与景区建设深度捆绑,形成共享共治的河道长效管护机制。

昔日“臭水沟”,终于蝶变成今朝“风景线”。

系统治污

科学规划破解难题

珠里溪位于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香蕉海林语堂文化园区内,该河道北起珠坑村,西至319国道,全长667米。

几年前,珠里溪因水体污染严重,被列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监管清单。溪底淤泥堆积,岸边杂草丛生,蚊蝇滋生,周边群众不得不掩鼻而行。“又黑又臭,生活污水和垃圾比较多。”珠里村村民戴贵林说。

除了污染问题,河道还存在严重的防洪隐患。2020年8月11日,台风“米拉克”裹挟着狂风暴雨突降漳州,水位暴涨,珠里溪洪流奔涌,千亩蕉园和附近村落遇险。

解决珠里溪存在的隐患非一日之功。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和芗城区政府以系统思维、科学规划为利剑,精准绘制“源头截污、中段净化、末端修复”治理蓝图。

在治理方式上,村民生活污水先经三格化粪池,再接入管网送到污水处理站;上游企业污水经初步处理后收集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末端则利用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处理后的水还可用于农业灌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我们最先推进的是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升级,通过打通‘毛细血管’,确保生活污水应收尽收,从源头上解决污水直排入溪问题。”芗城区天宝镇河长办工作人员韩艺泉表示,系统化治理措施实施后,珠里溪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

多元投入

长效机制夯实根基

生态修复是珠里溪治理工程的关键环节。在推进治理过程中,项目规划充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巧妙融入林语堂纪念馆和乡村元素,实现功能、生态与景观的有机统一,着力打造具有闽南水乡特色的园林景观。

面积约2075平方米的烟云湖中,种植的碎花狐尾藻、金鱼藻等水生植物成为生态修复的“主力军”。这些植物的根系如同天然过滤器,有效吸收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同时,河道沿线科学构建的生态护岸既稳固了岸坡,又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环境。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持续增强珠里溪的自净能力,减少对外部清理的依赖。

自然地形的落差也得到巧妙利用。在平缓处,亲水平台向水面延伸;在陡峭处,生态护岸稳固而透绿。项目设计充分融入周边元素,与景区完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承载着珠里村文化记忆的语堂故居、孝廉文化广场等历史建筑得到完好保留,并被精心融入滨水空间设计中。当地还修建了7.2公里长的生态栈道,形成了一条集防洪安全、生态功能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滨水休闲廊道。

在资金保障上,政府、景区、村民三方合力出资,引入第三方公司实现长效管理。“珠里村村民按期缴纳生活污水处理费,另外,还有政府投资和景区收益。”韩艺泉表示,景区的收益反哺治理机制,形成“治理—提升—收益—再治理”的良性循环。

共治共享

文旅融合绘就新景

珠里溪的水清岸绿,不仅得益于系统的工程治理,更离不开长效的共治机制。如今,漫步珠里溪畔,时常可见巡河志愿者的身影。

8月23日一早,志愿者韩明顺和戴贵林照例沿河巡查,仔细检查生态护岸的绿植生长情况,不时俯身清理零星漂浮物。“我们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分四人一组不定期巡查,发现漂浮物、水葫芦等,立即联系相关责任人处理,一般两三天就能整改完成。”韩明顺说。

这一志愿者机制是珠里溪治理的创新之举。韩艺泉说,镇里将河道日常维护责任细化分解到户、落实到人,有效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鼓励村民参与河道日常维护,组建环保志愿队伍。如今,不少村民在茶余饭后习惯沿溪散步,既锻炼身体,也顺便查看河道卫生,自觉成为珠里溪的“守护者”。

治理成效最终体现在乡村发展和社会效益上。如今,焕然一新的珠里溪,有效串联起林语堂文化园、香蕉海等景点,显著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珠里村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让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生活越过越红火。

“环境变美了,村里的名气也大了。周末经常有人开车来玩,在香蕉林拍照,在溪边散步。村子更有生机,住着也更舒心。”在珠里村经营小卖部的林勇强高兴地说,他的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

村民们朴实的话语,成为珠里溪治理最真实的“验收报告”。珠里溪的新生,流淌着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温暖底色,也让当地村民幸福感倍增。(福建日报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刘钦赐)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