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反向浪漫”
zz.fjsen.com 2025-09-01 08:41:55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玲玲,这些年,你辛苦了!”8月29日七夕情人节当天,在第909医院肿瘤科病房内,鼻咽癌晚期患者杨万全(化名)颤巍巍地举起一束包装素雅的鲜花。妻子郑玲玲(化名)推开门的瞬间,目光撞进丈夫泛红的眼眶,14年抗癌路上的奔波、委屈、坚持,都化作滚烫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在放疗仪器的嗡鸣声里,这束鲜花成了病房里最动人的浪漫注脚。 精心的准备 时间倒回2010年,一张“鼻咽癌晚期”的诊断书,像惊雷般劈碎了夫妻俩原本平静的生活。“当时医生说,情况不太乐观,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郑玲玲至今记得,老杨拿到诊断书时,双手攥得发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从那天起,放疗、化疗成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老杨的口腔反复溃烂,连喝口水都像吞玻璃碴,全身乏力到连抬手擦汗都费劲,日常起居全靠郑玲玲照料;而她自己,白天守在病房里帮老杨擦身、喂饭、记录用药反应,夜里还要赶去餐馆打零工,常常忙到凌晨才能趴在病床边眯一会儿。“家里还有老人要养,孩子当时在读高中,我不能垮。”郑玲玲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可转身给老杨擦脸时,眼角的疲惫藏都藏不住。 往年的七夕节,几乎都是郑玲玲在默默准备“惊喜”。经济最窘迫的那年,她攥着打零工攒下的几十块钱,在路边花店挑了一支最便宜的玫瑰,偷偷插在老杨的输液架上。有一次老杨因为化疗副作用情绪崩溃,说“不想治了,别拖累你们”,郑玲玲没哭,只是把热好的粥端到他面前,轻声说:“你再坚持坚持,等孩子考上大学,咱们一家人去看海。”她的柔语像春风,一点点吹散老杨心里的阴霾,而她坚定的目光,更成了老杨抗癌路上最稳的“靠山”。 “今年七夕,我想给她个惊喜。”半个月前,老杨趁郑玲玲去打水,悄悄地对护士说,希望她们能够帮忙。这些年,医护人员早就成了夫妻俩的“家人”,听说老杨的想法,护士们立刻应了下来:“杨叔叔,您放心,这事交给我们。”大家偷偷地帮忙买来鲜花,教老杨怎么握花才不会累:“杨叔叔,您手没力气,就用手掌托着花底,我帮您把丝带系松点。” 逆境的浪漫 七夕当天上午,郑玲玲像往常一样去护士站拿药,护士们故意拖住她。另一边,老杨在护士的搀扶下坐起身,把鲜花放在床头,又理了理身上的病号服,反复确认自己的表情“不紧张”。当郑玲玲推开病房门,看到丈夫坐在床边,双手捧着鲜花朝她笑时,整个人都愣住了——老杨的手还在微微发抖,因为用力,指节泛着白,可眼里的光,比任何时候都亮。 “看到这一幕,我们都忍不住红了眼。”护士们都哽咽了,“14年啊,郑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老杨做软烂的饭菜,陪他做康复训练,从没喊过一句苦。老杨也特别坚强,再疼都没哼过一声,就怕郑姐担心。他们让我们明白,爱情不是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是你疼的时候,我陪你扛。你想放弃的时候,我拉着你走。”病友张某也说:“每天都能看到郑姐给老杨按摩,老杨状态好的时候,还会给郑姐讲笑话,他们俩啊,就是彼此的‘药’。” 如今,杨万全的病情虽然仍需定期治疗,但早已打破了当初医生的“预判”。“刚开始医生说,可能就两三年时间,可现在14年了,老杨还能跟我开玩笑呢!”郑玲玲笑着说,眼里满是欣慰。每天傍晚,她都会扶着老杨在病房走廊里散步,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拉长的影子紧紧靠在一起;老杨偶尔会指着窗外的树说:“等我好点,咱们去公园看看,听说那儿的花开得特别好。”(漳州融媒记者 李润 通讯员 赖伟华)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