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登上央视的明代瓷盘 背后是漳州的“海丝”篇章

zz.fjsen.com  2025-09-16 08:15:21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最近,在一些社交媒体上这类段子视频挺火——“某些南方省份的博物馆,主打一个贫瘠”。网友举了例子,说广州博物馆展出当代白切鸡摆件、荔枝摆件和塑料小卡车;深圳博物馆还展出QQ企鹅手办和塑料梳子。说这些博物馆“贫瘠”一开始是想博观众一乐,并非刻意嫌弃本地博物馆。虽然,南方省份博物馆在馆藏数量和可看性方面相比北方博物馆确实稍逊,但其中不乏出彩的精品、珍品。

前段时间,漳州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明漳州窑五彩罗盘航海图瓷盘”受到央媒推荐,登上了央视新闻文博日历封面。其实,在漳州市博物馆,不少文物同样获得过央媒或国家、省文物局的推荐,引起过国内外文博爱好者的关注。今天,让我们跟着漳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和安以及两位资深讲解员的脚步,走进市博物馆,细数那些来自漳州的宝藏,听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漳州瓷器讲述“海丝”故事

上文提及的明漳州窑五彩罗盘航海图瓷盘是漳州市博物馆的“明星”藏品,是研究明代海洋史的关键实物。盘上绘制了星宿、岛屿、海浪、帆船、飞鱼等丰富的航海文化元素图案,盘底还绘有采用天干地支来表示的罗盘。尤其是飞鱼,结合《庄子・逍遥游》中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一说法,不少学者认为这条大鱼很可能是海神或海中瑞兽,既记录了航海场景,又展现了漳州人 “向海而生” 的生活图景。

明代漳州窑瓷器不仅在中国古陶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更是中国外销瓷器的重要代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非凡成就。“漳州有蜚声海外的青花、五彩、素三彩瓷、单色釉瓷,还有艺术品著称的米色白釉瓷。”在李和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漳州窑厅的一排独立展柜前,这里摆放着漳窑米色白釉瓷的珍品。

清漳窑米色白釉狮子戏球瓷塑最是吸睛。正面看,雄狮形象威武有力,怒目圆瞪,右前腿踏于球上,背面看却是圆润可爱,尽显萌态。这件瓷塑曾被人民网报道,许多网友戏称其为漳博文物“显眼包”,它在人民网抖音号获超1.5万网友点赞,新浪微博浏览量达50万人次。

一些漳窑瓷除了自身价值珍贵,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也十分值得推敲,让观展游客得以透过文物,窥见历史的罅隙,发散想象力,别有意趣。比如曾获福建省文物局推荐的明漳州窑五彩开光阿拉伯文字纹瓷盘,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是研究漳州“海丝”文化的重要器物,其纹饰较为特殊,内口沿红色双圈纹下、腹部及盘心主题图案均描绘阿拉伯文字纹。“经请教多方专家,这些均为古代阿拉伯文。专家推测其为《古兰经》的经文,但目前仍无定说。”朱琪说。这样的纹饰表明,这件瓷器应是当时应阿拉伯地区商人要求所特制的。透过展柜里静静陈列的瓷器,讲解员口中那句“漳州瓷曾远销海外”,有了实实在在“活”的佐证。

与青铜时代先民共度远古“石”光

在瓷器的历史之前,漳州还有青铜时代先民留下的遗迹。

在历史厅,讲解员谢柯芬带记者参观了曾获国家文物局推荐的两件国家一级文物——青铜时代石璋、青铜时代石钏。它们均出土于漳州龙文区朝阳镇虎林山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晚期。

青铜时代石璋是一种礼器,材质为粉砂岩,长身扁平体,前宽后窄,身后段中间凿有一圆孔,边缘光滑。这在远离中原的漳州十分罕见,它也是华南地区目前出土最大的石璋,被誉为漳博“镇馆之宝”。

青铜时代石钏呈黑色、石质,由四块弧形围成的圆圈组成,每块弧形凿有若干个圆孔,磨制精细。谢柯芬告诉记者,据专家推测,石钏是佩戴在胳膊上的礼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绳索穿过圆孔挂在胸前,它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两件文物上都凿有光滑规整的圆孔,石钏正面还有9道凹槽,同样非常规整,像是现代机器制成。在打磨工具只有石戈的青铜时代,很难想象漳州先民们是怎样打造出这样精致的礼器。

石璋与石钏的制作工艺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不过,根据文物出土地以及其规制,专家认为,这两件文物应属于青铜时代漳州虎林山一带某个部落的首领,是他身份尊贵的象征。

线上线下联动,文物也要“出差”

为啥南方博物馆给人“贫瘠”的印象?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长期在北方,一些重量级的文物如青铜器、玉器、唐三彩等,自然而然地集中出土和保存在北方地区;北方很多大馆其前身就是皇家收藏或国家级的古物陈列所,这种长时间的历史积淀难以被南方的“后起之秀”所超越;南方气候潮湿、多雨,地下水位高,酸性土壤居多,这种环境不利于有机质文物的保存,极难出土像北方那样保存完好的竹木漆器、丝织品、壁画、骨骸等文物,出土更多的是瓷器等“瓶瓶罐罐”,比较单一。北方大馆资源禀赋好,“堆国宝”就能吸引观众。而南方博物馆则在激烈竞争中转向“叙事性”策展模式,即通过讲好一个地方故事、一个专题来吸引游客、市民。例如咱们漳州博物馆就有浓厚的“海丝”特色和丰富台、侨叙事主题。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文物,如果没人来看、没人来听,它的故事就会沉寂。”漳州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黄淑珠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近年来,市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多元联动,让越来越多馆藏宝藏文物走出库房、走出展厅、走近观众。

线上方面,市博物馆在新媒体传播上持续发力。“我们推出了‘文物说’系列推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逐个推介馆藏精品文物。”黄淑珠介绍道。此外,市博物馆还创作了微电影《海丝谣》,生动传播海丝文化;疫情防控期间,馆内推出的“宅·看展”系列,让市民足不出户也能云游漳博。

线下活动同样丰富多彩。黄淑珠特别提到了文物“出差”的例子:2023年11月,“域外遗珍:漳州窑瓷器特展”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这是漳州窑瓷器首次大规模外展;“瓷影银光——漳州海丝贸易瓷器与银币特展”也先后赴武汉、太原、玉门、孝感等多地巡展。此外,漳州部分珍贵海丝文物还参与了“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等大型外部展览,获得了良好反响。

2024年,馆内基本陈列“碧海云帆——漳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完成升级改版,首次全面公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考古成果,并融入数字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水下考古全过程。

与此同时,市博物馆多次组织“漳州窑陶瓷精品展”图片展进入龙文区、龙海区、南靖县、高新区等地的社区、学校、企业和景区。

从瓷器到石器,从线下到云端,漳州的宝藏文物正以更现代、更亲切的方式,唤醒这座城市的文明记忆。下一次,当你走进市博物馆,不妨慢下脚步,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漳州融媒记者 王怡婧)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