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云”监管 守护着老味道
zz.fjsen.com 2025-09-22 08:24:42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每日午后,平和县大溪镇中心的综合文化广场上,总会聚集着不少闲话家常的居民。如今,他们有了一个新鲜的去处——大溪食品小作坊“云集中加工区”。这个由镇文化站改造而来的区域就在广场边,内有一块电子屏,显示着10家食品小作坊内部的实时监控画面。 今年初,作为漳州市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市级财政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下,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组织开展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试点建设工作。9月初,大溪食品小作坊“云集中加工区”成为首个验收通过的试点,通过“云集中加工区”统一管理、实时监控,10家食品小作坊正式“搬进”镇中心,这些大溪老味道终于能贴上合规标签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大溪人都道:“大溪有三宝,米粉、豆干和烟肠。”大溪镇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特色美食,但面临市场难题。大溪镇镇长赖志慧说:“过去,这些美食主要以家庭作坊的‘庭院经济’模式生产,存在着管理不规范、品质难把控、品牌化欠缺等问题,产品虽然美味,却因缺乏合法资质而难以拓宽销路。” 为解决这些问题,平和县市场监管局与大溪镇政府联手,在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推动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设。工作人员深入调研,调动当地经营者积极性,引导其转变思想,筛选出10家特色小作坊作为首批试点,产品包括地理标志产品“大溪三宝”、非遗美食“咸金枣”和其他特色美食如碱面、老菜脯等。 选定小作坊后,加工区管理办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对小作坊进行“一对一”入户指导,制定改造方案,优化内部功能分区、设施布局和工艺流程等,并建立“一坊一档”,引导他们申请办理小作坊登记证,实现规范化生产。大溪镇市场监管所负责人林剑峰告诉记者:“我们与第三方检验机构签订了出厂检验委托合同,确保加工区各类食品按照出厂检验要求,检验合格后方可对外销售。” 改造后的小作坊加工区如今已然焕新。烟肠作坊老板陈毓彦说特意新增了两台空调,低温可以更好地保障腌制肉的品质与新鲜度;常年闷热潮湿的毅汉豆腐坊内加装了防霉墙体,加工环境更洁净卫生……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生产加工间里,都有2至3个高清摄像头对准每一道工序,并实时呈现在“云集中平台”的大屏幕上,生产、包装全程阳光化。这些视频录像保存时间长达一个月,不仅实现了可视化管控,也让消费者能够“眼观六路”地了解美食的制作过程,放心购买。 “云集中加工区”不仅促进了食品小作坊的规范提升和转型升级,更为文旅发展注入活力。大溪镇副镇长戴秀艺说:“‘云集中加工区’旁设有公交站点,交通便利,便于游客参观了解。游客不仅可以现场观看制作过程、购买美食,还能了解本地的文保单位和旅游景点,实现美食体验与文旅动线的深度融合。” 漳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科负责人韩璐表示:“小作坊持证上岗、云集中加工,撬动的是乡村振兴大产业。”目前,我市共有286家小作坊办理登记证,并全部纳入阳光管理,此前已在长泰区、云霄县建设2个小作坊集中加工区。未来将进一步推广集中加工模式,让更多藏在深闺的传统味道,有望通过标准化、云监管的转型升级,飘向更广阔的市场。 夕阳西下,作坊里的灯光渐次亮起。取得了小作坊登记证后,35岁的叶毅汉想为自家的大溪豆干加上真空塑封包装,延长保存时间,让更多人能尝到这灵通山泉水才能做出的美味;大溪镇的峰阳楼内,吴健能作为百年咸金枣老字号“吴顺兴”的第三代传人,计划着将这款非遗美食推上电商平台,走出土楼,销往更远的地方——这些曾隐匿于庭院的灶火,正在照亮一条特色产业的新路。(漳州融媒记者 黄天航)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