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跨海筑长渠 薪火相传永不息

zz.fjsen.com  2025-09-25 07:49:16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9月17日,由福建省委宣传部指导、漳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致敬向东渠工程建设者群体活动在云霄县举办。通过沉浸式历史体验、情景剧艺术表演和深度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串联起修渠岁月的集体记忆与新时代的薪火传承。

55年前,向东渠破土动工。漳州市云霄、东山两县5万多名建设者,用“一钎一锤”“肩挑锄挖”的方式,在层峦叠嶂间建成全长85.81公里的闽南水利奇迹,历史性地解决了云霄、东山两县的用水问题。

1973年3月12日,向东渠引水工程竣工通水。渠水欢歌,青山含笑。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依然震撼:云东人民多奇志,敢叫高山让路,令河水归渠。

劈山跨海的民生抉择

漳江,是云霄人民的“母亲河”,蜿蜒贯穿云霄全境,奔涌入东山湾。昔日,虽然漳江水滔滔不绝,却因河床低无法得以利用,百姓世世代代“守着漳江种旱田”。

20世纪70年代初,云霄县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春旱。而与云霄隔海相望的东山县,是一座没有一条溪流、十年九旱的海岛,灾情比云霄还严重。

云霄、东山两县人民困水久矣。为解“有水难用”与“无水可用”的困境,经过反复调研、科学论证,尽管全县财政账上只有30万元,水泥、钢筋、木材等物料奇缺,当时的云霄县委还是毅然作出大胆的决定——从漳江上游筑坝拦水、劈山砌渠、引水灌田。

在当时财政困难、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建设一条贯穿全县的引水工程仿佛天方夜谭。面对质疑,时任云霄县主要领导的李文庆坚定地表示:“共产党派我们来干什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不管多困难,只要做对人民有利的事,人民群众肯定会支持。”

此外,云霄县委还大胆提出“送水东山”的设想,得到东山人民“跨出海岛,与云霄人民共建向东渠,驱除旱魔”的积极响应,派出1万多名建设者。他们主动承担了在云霄境内建一座滚水坝、打通两个隧洞的任务,还负责开挖建设30多千米长的渠道,架设4000多米长的渡槽。

于是,这项大型水利工程被命名为“向东渠”。其从漳江源头起始,往南经马铺、下河、城关、莆美、常山、陈岱,跨八尺门渡槽进入东山红旗水库,攀山越海,全长85.81千米,由此承载起两县人民“重新安排大好山河”的期盼。

五万建设者的战天斗地

1970年9月17日,在万众期待中,向东渠破土动工。这是一场备战夺粮、改造自然的人民战争。经动员,云霄、东山两县5万多名干部和群众奔赴工地,参与工程建设。

怀着对水的深切渴望,生产队自搭工棚、自办伙食、自计工分;社员们自带镐锄、粮食、铺盖;民工自己打石、运石、砌石。钢钎钝了自己打磨,簸箕破了自己修补,零件缺了自己制造。漫山遍野都是他们挥汗如雨、埋头苦干的身影。

“当年条件十分艰苦,粮食非常紧张,大家过着紧日子。但在工地上,建设者不畏艰辛、克服万难,无怨无悔、拼命工作,争取早日完成任务。”向东渠建设亲历者谢鹏志回忆道。

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情况下,人民群众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和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劈山凿壁,跨海造渠,上演了“父子争上场、兄弟齐参战、姑嫂同上阵、夫妻共远征”的感人场景,演绎了“一家三代学愚公,一门五将建向东”的传奇故事,还涌现了“铁姑娘突击队”“共青团突击队”“红色娘子军排”等先进典型……一幕幕感人至深,可歌可泣。

在向东渠事迹展示馆左后侧,世坂渡槽巍峨矗立,槽体上镌刻的“人定胜天”四个字熠熠生辉。向东渠共建有18座渡槽,高度从十几米到三十几米不等。其中,数世坂渡槽最高,也是建设难度最大的。“当时我们的主战场是大瓦埔5号渡槽,负责挖槽基,捡鹅卵石、挑鹅卵石、扛水泥、扛石头、搅拌混凝土……”向东渠建设亲历者方泽叶介绍。当年为建设向东渠,洲渡大队成立“铁姑娘突击队”,共有24名队员,年仅19岁的方泽叶担任队长。

“当时十八九岁的我们,建渠干劲十足,4个人扛着300多斤的条石,踩着狭窄陡峭的木架,走上30余米高的拱顶。当时大家的信念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方泽叶说。

百里水渠绝非肩挑背扛就能筑成,背后更蕴藏着无穷智慧。面对物资短缺、器械简陋、技术落后的现实条件,建设者将土法上马的发明创造与严谨的科学设计有机结合。为了节省石料和人力,技术人员设计出一种轻型、薄壁的石拱渡槽,空心的槽墩不仅节约了大量石料,也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此外,他们用“独木丁字架”代替了脚手架,把一座座二三十米高的槽墩在平地上立起来;又首创了“双铰矩形夹合木拱架”“三铰桁形木拱架”,取代了旧式的“满堂式木拱架”,节省了70%的木材和大量资金。1978年,“大型渡槽”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拱式木拱架”获“福建科学技术成果奖”。

5万多名建设者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耗时两年半,劈开24座山头、盘绕100多道山梁、跨过15条溪流……硬是用双手“抠”出一条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的生命长渠,为两县增加水田23万亩。

从生命之渠到精神之渠

“云霄人为什么建造向东渠?他们为何有此决心和能力?”9月17日,向东渠事迹教育实践基地、向东渠事迹展示馆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参观学习者。大家带着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向往,透过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修渠工具、一幕幕实景还原,走近那段艰苦卓绝的建设岁月,感悟云霄干部群众“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

如今,向东渠不仅是滋养两县的“生命之渠”,更化作巍然矗立的精神丰碑,成为滋养云霄人民的“精神之渠”。正如李文庆在《向东!向东!——向东渠饮水工程回忆录》中所写:向东渠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两县灌溉、饮水问题,更是树立了一种精神,通过建设向东渠,人们的胆子壮了,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有信心办到了。

“回想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心情难以平复,云霄、东山两县建设者兴建向东渠的艰辛历程和感人事迹,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为民情怀,建渠过程中孕育铸就的向东渠先进事迹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谢鹏志说。

时光流传,当年的建设者或已离世,或已年迈,但建渠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依然常新、不老、充满青春活力。多年来,年逾古稀的谢鹏志多次寻访当年的建设者、亲历者,收集老物件、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历时两年自建向东渠纪念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只为更好地重现那段历史。他还自费拍摄8集访谈录,自费编辑5本有关宣传向东渠先进事迹的书,通过各类平台宣传向东渠先进事迹,让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更多后人。

在致敬向东渠工程建设者群体活动中,原创歌曲《向东开渠人》悠扬唱响,情景剧《万众一心筑长渠》激情开幕,共同献礼向东渠破土动工建设55周年。“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这片土地上曾有人不顾一切,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云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何继雄介绍,近年来,云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多次走访亲历者、查阅档案,创作了《万众一心筑长渠》《向东开渠人》等多部作品,用潮剧、歌曲、舞蹈、快板等形式讲好向东渠故事。

这些年,云霄相继建成了向东渠事迹展示馆、向东渠事迹教育实践基地和主题公园,全县上下掀起一轮又一轮学习“向东渠先进事迹”的高潮。今年来,云霄县实施“向东渠”修缮与品牌提升专项行动,通过“精神传承+创新传播+文旅融合”三维发力,创排情景党课、打磨潮剧剧本、AI修复影像等,推动红色IP活化。同时,构建传播矩阵,举办主题活动,创新“向东渠+”模式,推进数字馆升级,全方位激活红色IP时代价值。

云霄县委宣传部宣传科负责人张敏燕表示,下阶段,云霄将持续以深化“向东渠”品牌提升行动为抓手,坚持树好一面旗帜、建好一支队伍、唱好一台大戏,全方位讲好“江南红旗渠”的故事,全力推动县域红色文化品牌做大做优做强,让当年建渠人用一锤一钎凿出来的“生命之渠”,成为新时代滋养云霄人民的精神之渠、幸福之渠。(福建日报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朱乔柽)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