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校园的“美育十二时辰”:处处有艺,时时美育

zz.fjsen.com  2025-10-17 15:28:54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公安系统工作人员走进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校园,与孩子们交流并一起做手工

日前,福建省美育浸润行动实验校授牌仪式在华安县仙都中心小学举行。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仙都中心小学围绕美育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与资源共享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美育在乡村教育中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模式。校园的美育,又一次在华安这座大花园里泛起涟漪。

陀螺飞转 舞动文化传承

走进仙都中心小学,课间操场的一角,七彩陀螺社团的孩子们正围成一圈,如火如荼地练习中。攥着绳子紧紧绕住陀螺,手腕灵巧翻转,陀螺便稳稳落在中心的圆盘中,瞬间引来阵阵欢呼。

今年,高山族陀螺文化在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职校全面推广。仙都镇是高山族聚居的乡镇,仙都中心小学推广高山族文化更是“当仁不让”!

如何让孩子们不仅学会技巧,更能玩得明白、爱上这项运动?仙都中心小学的体育老师苏群强深感责任重大。

力度太大不行,角度不对不行,绳子太长不行……在苏群强心中没有啥不行。一个字“练”,为了找准教学节奏,他反复琢磨抛陀螺技巧,并邀请当地高山族家长走进课堂为孩子们教授传统技法与节目编排。

如今,社团的孩子们练习陀螺落点的盘子越来越小,命中率越来越高,还自发编排穿插的舞蹈,课间操场一片欢声笑语。

仙都中心小学操场七彩陀螺社团的同学们进行展示

指尖生花 “衍”续美育新篇

那边陀螺转得正欢,这边衍纸活色生香。另一所乡村学校——华丰中心小学也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美育道路。一根普通彩纸,在学生指尖经过卷、捏、折、粘等工序,便化作了精巧可爱的花朵、栩栩如生的动物、意境深远的风景画。

“学衍纸最磨性子,一个定型步骤,往往要教5遍,孩子们才能真正上手。”华丰中心小学老师彭丽君深有体会。课堂上,她总围着课桌转,眼神紧盯孩子们的手法,及时纠正偏差,调整细节,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让创意落地的机会。

指尖生花,“衍”续美好。如今,这门“磨性子”的艺术结出了硕果:去年《衍纸艺术坊》获得了漳州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实践活动二等奖;彭丽君也成为了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孩子们的衍纸作品更是填满了教室,成为了校园里最亮眼的“美育名片”。

美好继续“衍”生。考虑到乡村学校的特殊性,华丰中心小学在美育项目选择上格外“接地气”。校长陈燕月在选择音乐项目时抛弃了昂贵乐器,选择了成本低、易携带、易上手的口风琴。“几十块钱的乐器,每个孩子都能买得起,用得上,课后还能带回家练习,这样的美育才能真正持续下去。”陈燕月的话,道出了乡村学校美育“务实”的智慧。

“水滴少年” 浸润心灵成长

而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总爱和“水”打交道。走进校园,随处可见水之蓝:蓝色的校服,蓝色的校道,蓝色的教师工作手册,以蓝色水滴为背景的活动讲演稿……徜徉校园,随处可见水滴文化标志物:水宝“叮咚”大型玻璃钢雕塑、“水之念”水滴少年个性展板、校道水滴标志、水宝大头贴拍照雕塑、水滴少年签名墙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灵性的“水滴世界”。

“涓涓细流,水滴石穿,我们的目标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对于美育,校长陈赞钦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学校以“水滴文化”为核心,构建起一套浸润心灵的多元课程体系。书法课程采用“五短一长”特色模式,每日午间20 分钟静校练字、周四专属书法课,搭配自编硬笔教材,从每日打卡到期末考级,层层递进间,学生笔尖生花,在各级书写大赛中硕果累累。

行为习惯培养也变得趣味盎然:“水之源、水之蓝、水之声”主题实践让学生用书画描绘成长,优秀作品汇编成《我是二小水滴娃》队日教材;年段才艺秀、每周“向阳班级”评比、“微笑志愿者”服务,让文明素养在互动中自然生长。校内向校外延伸,倡导“行走的阅读”,带上课本去旅游,打卡课本中的景点。

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更在这里焕发新生:闽南童玩、书法棍操点亮大课间,“竹天下”课程中,学生做竹玩、编竹艺、吟竹诗,玩转乡土智慧;“我们的传统节日”课程里,搓汤圆、做花灯、重阳敬老轮番上演,“开笔礼、开学礼、毕业礼、成长礼”四礼庄重行礼,让中华美德扎根心底。这些课程不仅筑牢学生成长底色,更让学校连年斩获市县“教学质量先进校”荣誉。

从仙都中心小学飞旋的陀螺,到华丰中心小学指尖绽放的衍纸,再到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浸润心灵的“水滴文化”,华安县以系统化的布局、务实性的创新和多元化的路径,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区域美育生态,让美育真正成为点亮学生成长、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陈秀妹 黄建和 文/图)

  • 责任编辑:陈志远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