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两月 画出石码版清明上河图
长3米半,宽30厘米,龙海72岁退休职工林靖华,用这种艺术手法现明清石码风貌
老林画的这幅画有一面墙这么长
画中,老林描绘当时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
东南网9月12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郑娟娟 戴江海 实习生 宋斐尔 文/图)龙海老林又有新作了!
龙海72岁退休职工林靖华,曾耗时16年,搜集漳州民间口头语,编撰出版《闽南语趣味喙口话》一书。(本报2012年2月8日A12版、2014年6月25日A27版曾作报道)
前两个月,老林听说龙海要建个海丝文化展览馆。他便寻石码古街、旧地标,翻阅县志、镇志,模仿北宋名家张择端创意,绘出一幅石码版的“清明上河图”。他说,到时想借此让大家看看海丝时期的石码旧景。
昨天,老林首次曝光此幅长画卷。老林说,由于年代久远,老石码原貌难寻于志记。这幅图只是展现大概原貌,有艺术创作,非写实主义,更具浪漫主义色彩。他打算,要把素描稿图上色,再向人们展示。
画300多人物 现明清风俗风貌
比起长5.25米,宽25.2厘米的《清明上河图》,老林石码版的“清明上河图”气势也不弱。这幅画卷,老林耗时2个多月,分段绘制,最终粘贴而成。画卷长3.54米,宽30厘米,光人物就有300多个,需卷轴收藏。
老林说,这幅图体现的民俗风貌,时间跨越从1488年到1722年,也就是明弘治元年石码开埠兴市(见于《石码镇志》),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画卷取石码东西走向,西起“新洲尾”(现九龙新城所在地),东到龙海桥以东,今海澄镇港岸村一带,是当时石码中心一带。
老石码水田相间 市藏于巷
翻阅《石码镇志》,老林发现,百年前石码依山傍水,田地众多,木板桥石桥不少,人们逐水而居。而从九龙江支流锦江分流出的蔡港,贯穿当时石码镇聚居地。
在此基础上,老林以蔡港为主线,画中体现港两边屋厝林立,农田纵横,数条大小桥。按照志书记载,当时镇内有龙海桥、港口桥、美田桥、关帝庙后桥等大小桥梁。那时,人家尽枕河,小桥流水连接大街小巷,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直到民国年间,港道渐渐淤塞,港面日益狭窄。后市政建设,填港筑道,由水变陆,小桥流水变成通衢大道,蔡港由此消失。
在志书中,老林还发现,石码的老街名恰是体现这条街上所经营的营生,可谓市藏于巷。比如面线街、菜市街、碗街、布街、鱼市、灯市……皆为巷名。后石码镇区扩大,集市才逐渐从巷中分离出来。而在画中,如今仍存的铸鼎巷、面炙街都在其中。
想象加工创作而成 想拿去展览
老林说,要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是石码,重要的地理标志必不可少。在图中,有现今仍在的宛南亭,只不过它不在打石街街心,而处于水中小岛,亭前有“宛南亭前桥”,旁有龙树王。
图中的宛南亭,与如今的造型也天差地别。图中,宛南亭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而今,则是西洋派。老林说,这是因为宛南亭后来经重修,才有了现在的风格。
另一重要地标,则是现龙海一中的前身——锦江书院(康熙六十一年兴建),书院对面为朱文公祠(已废)。
为了再现百年前石码建筑风格,老林走进现存古老的街巷,拍照存底。
描绘完大致地标,能体现当时风俗的就是人物活动了。画中,有正在春播的人们,有看社戏的、有抬轿的、有娶亲队伍的、有挑柴的……老林说,这些创作,他没有多加考究,更多的是想象和创作。
前段时间,老林听说龙海要建个海丝文化展览馆。老林认为,龙海海澄的月港作为重要的海丝遗址,与石码相距只有几公里。而石码建埠兴市时和月港兴盛期,在时间上吻合。他觉得不能磨灭石码在海丝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因此,产生画这幅画的想法。到时,他想把这幅画拿去展览馆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