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齐天宫 终有碑为证了
它或将成为申请文物保护的证物之一

东南网11月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韩丰 通讯员 郑德鸿 文/图)漳州芗城区下沙齐天宫,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是漳州市区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漳州市对台文化交流重点宫庙”,唯一的遗憾是该庙竟无一历史遗物。
巧合的是,与其相隔不远的漳州文衡殿,其看庙人黄天赐日前在家中发现一块清代石碑,石碑上刻着“齐天祖宫”等字样。
昨日,导报记者邀请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馆长江焕明到场查看。他表示,若齐天宫还没申请文物保护的话,这块石碑或将作为齐天宫申请文物保护的证物之一。
发现:家中花台竟是清代石碑
打锡巷文衡殿,与齐天宫相隔不远,供奉主神关帝,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看庙人黄天赐现年68岁,家住市区霞仔巷,文衡殿附近。
今年年初,一信女来说梦见一红脸长须神告知她打锡巷藏有一石碑。“后来她又来,说是又梦见了关老爷,还说了同样的话。”
黄天赐便开始在打锡巷寻找石碑,但无果。直到10月29日,一觉醒来的他突然想起自家井旁有一摆放花盆的长条石花台,花台在他出生前就有。他记得上面刻有字,会不会就是要找的石碑?
黄天赐不识字,看到碑文中有一“天”字,误以为是文衡殿的“文”字,急忙告知庙管委会。管委会负责人林济民查看后,发现这是属于齐天祖宫的清代石碑。
专家:石碑记载齐天祖宫由来
石碑长187厘米,宽27厘米,厚12厘米,除碑首刻有“齐天祖宫”四字外,尚有335字,字迹较清晰。
碑文记录了清同治二年(1863年),漳州廿八都流传保玉洲上社信女陈门潘氏将自己买的一座房屋捐献给齐天祖宫的事迹。
昨日,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馆长江焕明查看后表示,信众把自己的宅院献给寺庙,表示对妈祖的尊敬,并当场把房契烧毁。“那怎么跟后代人交代呢?信众特刻此碑,作为石质的证据。”
经商讨,黄天赐和文衡殿管委会决定将石碑赠送给齐天宫。齐天宫管委会主任许灵通说,由于历史原因,该庙找不到任何文史记载和历史遗物,成为一大遗憾。得知发现石碑一事后,他们都很高兴。“9日早上,我们会将石碑迎回庙中。”
【相关新闻】
石碑重现 齐天宫终于有了“史记”
石碑从厝边家中找出,经确认有150年历史;专家称,这可作为齐天宫申请文保单位的硬件之一
东南网11月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方锦燕 通讯员 郑德鸿 文/图)漳州芗城区有两座相距不远的兄弟庙,下沙齐天宫和打锡巷文衡殿。巧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它们门前的石碑都不见了。

坐落在八卦楼上的下沙齐天宫
除了这块石碑外,下沙齐天宫再无一历史遗物,它的“前世今生”只能凭借传说,而无实物佐证,下沙齐天宫也因此无法申请文保单位。
黄天赐家住霞仔巷,在打锡巷文衡殿当管理人员,他一直有个心结,要找寻这两块石碑。
寻了多年无果,就在10月29日早晨,一觉醒来的黄天赐忽然想到,自家井旁,有一个摆放花盆用的长条石花台,上面刻了些字,会不会就是石碑?
昨天下午,经漳州海峡文史资料馆馆长江焕明确认,这的确是下沙齐天宫的石碑原物,已经有150年历史。江焕明说,这座石碑,可作为申请文物保护单位的硬件之一。
阴差阳错
自家井旁找出齐天宫石碑
在芗城区八卦楼上的下沙齐天宫,金碧辉煌,是“福建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但由于历史原因,庙内竟无一历史遗物,包括立在门前的石碑,也不见了。
在距离下沙齐天宫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打锡巷文衡殿,有400多年历史,系漳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市民间信仰活动场所”。
巧的是,殿旁的石碑也已失踪多年。在这里看管庙宇的黄天赐,一直将找石碑的事记在心上。黄天赐觉得,打锡巷范围并不大,自己又出生在这里,再熟悉不过了。

石碑长187厘米,宽27厘米
10月29日,一早醒来的黄天赐突然想到,自家井旁,有一个摆放花盆用的长条石花台,在他出生前就有了,一直没引起注意……黄天赐记得上面刻了些字,这会不会就是一直在寻找的石碑?
黄天赐清理完石台上的杂物,用水冲洗后,字迹显露出来。
黄天赐说:“我不认识字,看到碑文中的‘天’字,还以为是文衡殿的‘文’,就跟管委会说了。”文衡殿管委会负责人来到现场后大喜,虽不是文衡殿的石碑,上面却写着“齐天祖宫”。
经漳州海峡文史资料馆馆长江焕明确认,这的确是下沙齐天宫的石碑原物。
石碑重现
或为齐天宫申请文保单位
因时代变迁,下沙齐天宫妈祖庙几度被毁,直到1998年重建威镇阁时,才重建齐天宫,并于2013年4月重修。
漳州与台湾一衣带水,约三分之一的台胞祖籍地就是漳州。两地民间往来频繁,民俗相近。
下沙齐天宫每年接待台湾交流团数批次,2004年被芗城区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登记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009年2月被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及漳州市台湾事务办公室授予“漳州市对台文化交流重点宫庙”;2013年被批准为“福建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
文衡殿管委会认为,该石碑对齐天宫的意义重大。而且文衡殿与齐天宫是结缘兄弟庙。经商议,决定将石碑赠送给齐天宫。11月9日,将完成赠送交接仪式。
“之前没有任何关于庙宇的文字资料,只是口头说它历史悠久,因此,无法申请文物保护单位。”齐天宫管委会主任许灵通告诉海都记者,现在齐天宫管委会或将通过该石碑,为齐天宫申请文物保护单位。
见证历史
结束有传说无实物的尴尬
石碑长187厘米,宽27厘米,厚12厘米,碑首刻有“齐天祖宫”四字,除碑文左侧第一行8个字、左侧第二行3个字已看不到外,尚有335字较清晰。
石碑上记录了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漳州廿八都流传保玉洲上社的信女陈门潘氏,将自己买的房屋捐献给齐天祖宫的事迹。

碑文尚有335字清晰
文衡殿管委会的管理人林济民推测,从石碑的受损情况看,该房屋倒塌后,石碑曾被当成铺路石用。因路面不平且为泥地,石碑的左右两侧时而这边高出路面,时而那边高出路面,人踩车碾造成两侧磨损,字迹也就消失或模糊。而且当铺路石有一定的时间了。旧时的齐天宫离霞仔巷也就数百米,可能是后来黄天赐的父亲或祖父将石碑捡回。
漳州海峡文史资料馆馆长江焕明告诉海都记者,这座石碑见证了齐天宫庙旧庙的由来和古人的聪明、虔诚,碑文记载新女将二进的宅子赠送给齐天祖宫,为慎重起见,将房契在炉前焚化,立下誓愿献给庙里,见证人不在后,以碑文为证,使这座庙不存争议。
“虽然碑文中记载的齐天祖宫,与齐天宫名称不一样,但并不意味着齐天宫改名后会有地位上的变化。‘祖’字一般为民间的尊称,不代表历史悠久,也并非最早的意思。”江焕明表示,只有官方庙宇才有谥号,民间一般可根据受尊重的程度而为庙宇起名,并非表示齐天祖宫是漳州最早的妈祖庙。
而这块碑文的重现,对于今日的齐天宫来说,结束了光有传说无实物佐证的尴尬,也将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江馆长表示,石碑可作为申请文物保护单位的硬件之一,对于庙宇确实很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