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人巧善织 名于天下”——聚焦漳州纺织业发展历程

zz.fjsen.com  2014-12-12 09:33:04  冯思佳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漳州古代纺织业相当发达,到明代最为鼎盛。明代,漳州是中国丝绸的主产地,织品在海内外受到欢迎。”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郑来发说。

据万历《龙溪县志》,说当地的丝绸“皆用湖丝织成者,非土丝。漳人巧善织,故名于天下”。《闽部疏》列举福建商品,“漳之纱绢”排在第二位。

唐代开漳以前,漳州的纺织业主要织造葛布和麻布,多由家庭妇女以土法生产自用。据漳浦旧县志记载,南朝刘宋皇帝的使者沈怀远《次绥安》诗中,就有“稚子练葛衣”之句。唐开漳后至宋代,漳州属县有些乡村种植木棉,抽取纤维纺织成吉贝布。漳州民俗专家郑惠聪说,在宋代,今天漳浦马口一带就有一处“木棉铺”。

元朝时期,漳州盛产漳绸。漳州东门外的市后、山头顶、六石、埔尾等地,是生产漳绸的集中点。产品有大纺、小纺、绸巾、黑爪纱等,其中以提花的黑爪纱最为著名。漳绸、漳纱、吉贝布远销至日本。当时官营的纺织工场已有相当规模,漳州城区设有杂造局,专管手工业生产,并把布帛定为常年租赋。

随着民间织布业的兴起,染布业也同步兴起,世代相传。漳浦县赤湖《陈氏族谱》记载,其始祖陈道昭于宋景定年间从漳州之东的陈洲迁居赤湖,以染布为业,后发展为规模宏大的染布作坊,号称“陈染”,远近知名。道昭长子孟业,其子孙迁居湖西设分号,称“上陈染”;次子仲业,其子孙居赤湖,称“下陈染”。这一染布世家,从南宋末期开业,经元代至明代,兴盛不衰,象征当时民间织布业的兴旺。

明代,漳州纺织业有更大发展。漳人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纺织工艺的基础上,生产许多精美的纺织品。有丝、纱、绢、绸、缎、绒、绮罗、丝布、苎布、蕉布、麻布、葛布等。龙溪县北乡(今属芗城郊区)所产的葛布是全省最好的。漳浦县横口、佛昙等地织造的丝织品有绢、絁紬、白绸等。当时漳州生产的纺织品,有不少品种是国内外的畅销品。内销品“下吴越如流水”,出口品“为彼国所重”。

据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出产的丝织品有:天鹅绒,本出外国,今漳人以绒织之。置铁线其中,织成割出,机制云蒸,殆夺天巧,近又有织陀罗尼者,第工费浩繁,出不甚盛。土潞绸,漳织者迫真潞州产,骤按之不甚可辨,但差薄耳。纱,漳纱,旧为海内所推,今俱学吴中机杼织成者,工巧足,复相当,且更耐久。绮罗,漳制亦学步吴中,第不如纱为精。光素缎绢,漳绢与他处不同,亦有最佳者。

清代康乾盛世时期,外贸政策更加宽松,漳州纺织业得以持续发展。城区不仅有专业纺织工场,还有许多染坊,染出的纺织物鲜艳多彩,而靛青的色泽堪称全国第一。漳绒、漳绸、漳绢、漳纱、吉贝布、细葛布、麻布、蕉布、假罗布、花纹丝布、凤梨布等纺织品,质优物美,驰名海内外,经厦门港销往宁波、上海、台湾及南洋等地。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纱从厦门口岸源源涌入,漳州纺织业进入衰落期。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还有蚕桑和丝织,但漳绒产品不多,主要用于进贡和外销。当时,只有天鹅绒还能参与外来纺织品的竞争。

厦大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认为,清代之后,棉布的普及极大地冲击了丝绸的推广,当时人们热衷于棉布,丝绸受到冷落。从漳州输出货物中的丝织品来看,清代就明显没有明代那么发达,这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种必然结果。

甲午战争后,漳州纺织业又告恢复。至辛亥革命前,漳州东南乡已有许多织造土布的工厂、作坊和纺纱织布能手。府城东门接官亭(在今新华东路)一带,经营土布的店(坊)已由原来的10多家发展到二三十家。较著名的有怡芳、协顺、源成昌、振德、正源等商号,还有几家印染作坊,采用冷染法印染。纺织、印染成为漳州府城一项主要行业。

民国期间,漳州织布业得到扩展。1935年,龙溪县有14家棉纺织厂,年产布3300匹;3家毛巾厂,年产毛巾1600打。1937年,漳州城区有大小织布业200余家、织机900余架,每月出口布600余匹(每匹20码)。规模、产量均为全省之冠。1947年,龙溪县城乡从事纺织业者有2000多家。入同业公会登记者仅690家,多为纺织大户和中等户;未入会者,多为农家纺织小户,作为副业经营。同年调查,漳州天鹅绒艺人,包括今龙文区胡美六石等村总共只有10人,且年龄都在60岁以上,又缺乏工具,所以天鹅绒难以生产。

郑来发说,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漳州土布生产相当兴旺,产品供应整个闽西南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漳州原有的手工纺织印染业很快恢复生产。据1952年调查,漳州城区有织户132家、织机230架;龙溪县有织户486户、织机541架。全年产布12万多匹。同年,龙溪专区开始试点组织纺织生产合作社,大部分尚未参加合作社的私营户,仍以自产自销为主。

综观漳州丝织业的兴衰史和这次APEC“新中装”核心面料“漳缎”起源之争,郑来发觉得,漳州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创新,才能发展;落后,就要被淘汰。由于技术力量、设备及人才的缺乏,加上建国后,苏州等地纺织业发展已经走在前面,漳州要恢复相关生产,还要理性决策、科学研究。从非遗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漳州应先把目前仅存的漳绣做好,传承发展。由于漳缎是经过苏州改造后的技艺,而在明代,漳州的天鹅绒生产极为鼎盛,若有可能,应向江苏学习漳绒的技艺,恢复保留天鹅绒的生产,让天鹅绒回归漳州。(记者 冯思佳)

  • 责任编辑:王佳佳     标签:漳人 善织 漳州纺织业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