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林凤、蒋毅庵在台湾形成的聚落地名与史迹

zz.fjsen.com  2015-01-09 09:22:36  涂志伟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台南市六甲区中社里林凤营车站

 

林凤墓,位于东山县杏陈镇埔头村外埔山南麓洋仔坑 陈立群 供图

 

台南市六甲区中社里林凤营地名指向牌

统领街(巷):位于台南市中西区温陵里,温陵里因泉籍人建的温陵妈庙而得名。陈德聚堂原为明郑时期陈统领府第,原称统领府。故其前面、侧面的巷道便以统领命名。据称是郑经部属东宁总制使漳籍龙溪县人陈永华的府第,但实际应为郑成功部属统领右先锋、漳籍海澄人陈泽的府第。据漳籍台湾学者黄典权考证,陈德聚堂正前面的横巷称为统领街,即今永福路二段158巷。陈德聚堂右侧巷道俗称为统领巷,即今永福路二段152巷。

陈泽(1618—1674),是郑成功帐下驱虏复台名将,字濯源,龙海市浮宫镇城内村霞寮社人。他辅助郑成功安抚番族,开垦荒地,卓有成效。陈泽妻郭氏,胞弟陈丑、陈亥、陈拱,皆随之移台。陈泽于1674年随郑经带兵到厦门,因病逝世,葬于厦门西藩堡蔡坑山,坟墓犹存。其夫人郭氏卒,葬台南市大东门外。陈泽51岁时,在台湾生一子而殇,由其弟陈亥之子陈安过继,后裔繁盛,今为台南望族。陈姓“霞寮派”的后裔子孙今多居台南市和嘉义县。

林凤营:位于台南市六甲区中社里,为纪念漳州东山县籍的郑成功参将林凤屯军扎营所在地而命名,指以军队编制依据的开垦单位演变的地名。

六甲区位于台南市中央偏北,六甲区的地名与拓垦时期的土地面积计算有关。明郑时期,郑经的咨议参军陈永华招募开垦此地,先后开辟了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等不同面积的土地,形成聚落并以此为村名。郑氏部将林凤也在此驻军屯田。日据时期以六甲为行政中心,因而得名,当时林凤营范围包括一至三保。中社里属林凤营一保,大抵在龟港里和菁埔里之东一带,里内有中社、港仔头、港仔头农场和林凤营等四庄。1926年,六甲庄为纯闽南籍聚居区,漳州府籍3000人,占汉族总人口8000人的37.5%。台湾光复后改设台南县六甲乡,现有12里231邻。

林凤(1629—1668),又名凤明、凤鸣,字兴义,号怀诚,今东山县康美镇康美村人,系康美林氏大祖二世八房林刚烈十世裔孙。林凤初任郑军左虎卫镇左协将,清康熙元年(1662年)授统领水师署总兵、都督佥事,康熙二年(1663年)任大武镇总兵,功加左都督。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实行屯兵于农的屯田制度。据《台南县志》载:“林凤,福建龙溪人,为延平王郑成功部将。好勇善斗而有膂力。”郑成功 “而遣诸将,分赴南北,择地开荒。凤乃率部,至中社、龟仔港、大菁埔一带,筚路蓝缕,惨淡经营,始立聚落。后人乃取其名以名其地,称曰林凤营庄,即今台南县六甲乡中社村、龟港村、菁埔村一带也。”

林凤营设于南明永历二十年,即清康熙五年(1666年),林凤以镇营为基地,组织开垦周围的龟子港、港子头、菁埔、中社一带(今皆属六甲区),并于二镇、中协二庄(今属官田区)设置镇营。林凤开辟营盘田,将曾文溪荒山野地变成万亩良田。清领初期时,泉州籍移民黄捷高任垦首并大举招徕佃农,将林凤营之地开拓完成。又有漳州移民蔡玉昆、蔡五常等人陆续拓成水漆林、二甲以及七甲附近。清雍正至乾隆年间,萧明亮率众拓成六甲庄。

除林凤屯田外,龙海市浮官镇城内村霞寮社人陈泽率部在台南至嘉义一带驻垦,漳州府铜山人何替仔,率领所部拓垦太子宫保和铁线桥保,即今台南市新营区、盐水区、柳营区及东山区一带。当时郑成功屯田处多达40余处,这种以军队编制依据的开垦单位有不少就演变成地名。如在台南以北的有新营、旧营营、五军营、营盘边、营盘坑、本营、将军、左镇、二镇、果毅等,在台南以南的有营前、营后、左营、右冲、前锋、后劲、角宿、前镇、北镇旗、后协、援剿中等地名。

中社里有中社、头库、港仔头、林凤营等聚落。林凤营为当时赤山堡内最先进行开拓垦殖的区域,范围很广。如今林凤营聚落只是一座小型村落,约有100多户。林凤营是重要物资集散地,曾为六甲、下营一带的交通中心。台湾纵贯铁路林凤营车站即位于庄东的港仔头一带,车站广场前方有兴安庙。距离林凤营车站附近不远处,即中社里林凤营1号,174县道旁有林凤营牧场,为乳牛牧场。六甲、中社里有许多以林凤营作为地名的,如林凤国小、林凤营车行、林凤营汽车旅馆等。2008年,中社里有22邻654户2101人。

林凤墓:原葬台南曾文溪北林凤营,其墓志铭现存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内。清康熙年间,林凤骨骸由其弟林凤翀迁回东山祖居地,葬于今东山县杏陈镇埔头村外埔山南麓洋仔坑,乾隆年间重修。林凤墓葬规模不大,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左右,椭圆形墓堆,平面呈风字形,坐北向南。墓碑字为:乾隆庚申年荡月吉旦重修置,显考将军林公、妣夫人吴氏墓,男协寿、协喜、协佑、协德,孙忠丙、千、海、良、全、经、富、同、池同立石奉祀。林凤祖厝在康美村林氏家庙后面,现尚存完好。

蒋国公墓:位于台中市大甲区,史迹位于彰化县彰化市八卦山。蒋毅庵是已知的蒋姓第一个进入台湾的人士。蒋毅庵为明郑部将,任副总,据传曾率兵驻扎大甲地区期间,努力开发大甲多年。在彰化市八卦山有明郑部将邓国公、蒋国公二墓古迹。据连横所著《雅堂文集》载“邓国公墓在彰化八卦山,蒋国公墓亦在八卦山。二公姓名、事迹均无考。大约明季勋臣,避地台湾,殁而葬此”。据《彰化县志》义冢项下附载有:“前明邓国公、蒋国公二墓,俱在八卦山上。”并云:“按,邓、蒋二国公,不传其名,皆同为郑国姓据台时将佐。”蒋国公墓碑上刻有:“龙邑,明显考副总毅庵蒋公之墓,癸亥年季春吉旦,男德瓒、德瑛、德瑞立。”这里龙邑即漳州府龙溪县,癸亥年即南明永历三十七年(1682年)。其墓原葬于虎形山,又名羊仔崎山,属八卦山。日据时,市民将二墓迁至南冢,即今建国工专。1956年,因建设校园,墓葬悉数被毁,骨骸暂存百姓公庙,墓碑置于介寿路陈宅前。今墓碑移置于华阳公园,即彰化八卦山抗日烈士纪念碑公园。在祭祀殿里,供奉着明郑副总蒋毅庵、邓显祖神位与台湾抗日烈士的神位。

蒋公路:位于台中市大甲区,为纪念明郑时期郑成功部将、漳州府龙溪县人蒋毅庵而命名。蒋公路是大甲市区主要道路,东从大甲车站正前方起,西至经国路。东西向的蒋公路和南北向德顺天路交叉口为著名的大甲镇澜宫。蒋公路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时称大甲街,道光七年(1827年)时称大甲城,后再改驿前路。日据时,1922年因海线铁路铺设经过大甲,修建一条站前路直通镇澜宫,当时路宽16.2米。台湾光复后的1946年称十七蕃路。1946年,时任镇公所民政课长周东成为大甲镇各道重新命名,将之更名为蒋公路。1967年开辟蒋公路西段。2004年,有人故意指蒋公为蒋介石,率众造势宣布正名,要求更名为妈祖路,张贴妈祖路牌,引发地方上的争议。经过考证,澄清蒋公不是指蒋介石,而是明郑时期郑成功部将、漳州府龙溪县人蒋毅庵。(涂志伟 文/供图)

  • 责任编辑:林燕婷     标签:陈泽 林凤 蒋毅庵 台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