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漳州4月14日讯(通讯员 林亚伟 赵立凡 文/图 本网记者 苏益纯)一截普通的木头,在他的巧手下就能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就是杨金标,一个化平凡为神奇的民间圆雕艺人。
“这尊是弥勒佛,那尊是关公,另外一尊是观音菩萨……”在杨金标的工作室,他向笔者介绍一尊尊已经初胚好、即将成形的木雕刻品。
杨金标今年38岁,他从小一直都是在武夷山生活,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三四年。后来,为了更好地谋生,能有一门技艺,能让自己生活更稳定一点,他跟朋友一起到了莆田仙游,找师傅学习雕刻,学了3年的时间,掌握了雕刻的基本技术。
因为老婆是华安人,2005年他第一次跟随老婆来到了华安,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华安雕刻生活。虽然他的“工作室”位于华安县华丰镇下坂村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是每每谈到木雕,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杨金标的雕刻技法主要是圆雕,也叫混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需雕刻,一般无背景。有实在的体积感,可以从四周围任何角度观赏。
雕刻工具主要有电锯、直磨、角磨机、刻刀等几样。雕刻的过程很复杂,首先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打胚,然后用锯子裁锯,再设计形状。下一步再用直锯刻粗胚,接着磨光,上漆,再磨光,再上漆。前后要反反复复好几遍。一个1.2米左右的中型作品一般要花1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么多年的雕刻生活,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我接触过的木头中数龙眼木最难雕,因为它很硬,而且大多夹杂着小石子;木头中要数紫檀、沉香最有价值。”杨金标像传授经验一样强调着。
“雕刻过程我都烂记于心,一般不用打草稿,画图纸。但是最难雕刻的部分是脸,因为脸最主要的是要有神韵,这个我自己到现在都没把握。”杨金标略微失落地说。
目前,他的雕刻以加工为主。一般是客户自备材料,然后他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雕刻。材料主要是不开裂的木头,一般是龙眼木、荔枝木、樟木、杉木等,比较名贵的有巴西花梨、紫檀、红檀。
杨金标说,从小看过《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长大后看过电视,对人物形象比较喜欢。因此,他雕刻的主题以观音、弥勒佛、关公、毛泽东等人物形象为主,或是神话人物,或是传统人物,或是当代人物,当然还有动物、花鸟、茶几等。
杨金标从莆田仙游学成归来后就到处帮人雕刻,他说他先后到过三明、厦门、江西、华安等地,一般都是不确定地方。“哪里有客户需要我就会出现在哪里,我就像是一个民间流浪艺人。”他微笑道。
杨金标还向笔者讲述了他的一次特别经历。一次,漳平一个村庄要建一座竹神庙,请他过去雕刻一尊宽1米、高1.8米的竹神。竹神是什么,既没有原型,也没人雕刻过,怎么雕,这让他犯了难。
杨金标决定自己创作。于是他冥思苦想:是神,就应该是老人;神仙应该是很飘逸的;把它的头雕成竹子形状来体现竹,再让他吹着竹萧,就更有神仙的味道。
他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思考着,创作着,雕刻着。这件不算大的作品愣是花了他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杨金标版”的竹神就这样呈现在客户面前。漳平客户看后,无不啧啧称赞。
“我是按木头大小估价收费,一般平均下来一天能有100—200元的收入,好的时候甚至能有200—300元。”杨金标说。现在,杨金标和老婆生活在华安,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11岁,小女儿4岁。前两年他还在武夷山老家自建了一栋二层小楼,花费了近30万元。
谈到将来的打算,他说:“我的技艺还不算娴熟,雕刻的作品还只是一般的工艺品。现在就是喜欢时就多做点,不喜欢时就少做点,只要能维持生计就行。目前主要任务还是培养女儿,希望能把她们培育成才。”
“我喜欢自由,喜欢到处流浪!”杨金标,一个随性的民间原雕艺人,他将继续流浪着,继续雕刻着属于他自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