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建设最炫“闽南风”
——漳州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盘点
今年3月25日,漳州市百名书画名家作品展在北京开幕,被誉为国家最高美术殿堂的北京中国美术馆内群贤毕至、翰墨飘香,展览展示了漳州市书画家的整体创作成果和艺术魅力,受到首都书画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赞誉。
5月1日开幕的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中,来自漳州的龙人古琴以经典的中国传统音乐及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中国馆馆长张亮更评价其为中国馆的特色与亮点。
5月14日,作为明末清初“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运产品,6件平和克拉克瓷作品亮相中国(深圳)文博会,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这些亮点,折射出近年来漳州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指导思想,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闽南文化品牌。
漳州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文鼎盛,闽南文化、海丝文化蜚声海内外,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近年来,漳州特别重视对闽南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积极打造“海丝”重要节点城市,挖掘唤醒尘封已久的“漳缎”记忆,建设延绵百余公里的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开发特色产业园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让浓郁的“闽南风”吹遍九龙江两岸。
闽南文化: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名剧、名家、名街、名村名镇,是承载漳州浓郁闽南文化风情的名片。经过对这些名片不遗余力的推广,漳州特色闽南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世人演绎了一场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2014年9月,由中宣部主办的“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名单揭晓,由漳州市委宣传部选送的芗剧《保婴记》名列其中,这是本届评奖中福建省戏剧类唯一获奖作品,也是芗剧作品首次亮相“五个一工程”奖。作为优秀展演剧目,《保婴记》还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打响了芗剧品牌。
《保婴记》的获奖并非偶然,早在2013年我市相关部门便组织力量对《保婴记》进行二度创作和精心排练,经过反复雕琢使其剧情和人物表演更趋完美。近年来,我市一直重视对包括芗剧在内的闽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传统文艺予以保护性整理和制度保障,如创新芗剧、木偶、潮剧等“非遗”保护管理体制,着手对现存2000多件的传统戏剧剧本进行分类整理和抢救性保护等,保护的同时又频繁“走出去”,对外展示漳州文艺工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水平。
漳州深厚的文化土壤哺育了一批杰出的本土书画家,今年3月25日漳州市百名书画名家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由先贤遗风、桑梓情怀、传承创新三大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漳州市150多位书画家的150多件精品力作。展览遴选了黄道周、林语堂、许地山、周碧初、沈耀初等先贤的墨宝画迹,展现漳州深厚的书画艺术底蕴;更汇集了漳州当代书画家近年的新作,表达了漳州书画家对时代的讴歌和对人性的礼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漳州地方特色。此前,自从去年6月下旬开始,我市组织了百名书画名家书画作品巡展,先后在本地和省博物院展出,共吸引参观人数近30万人次。漳州还组织一批文艺剧团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开展巡演,弘扬漳州传统文化,扩大对外影响力。
在上个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的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漳州古城“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榜上有名。近年来我市对漳州古城进行了保护性的开发,主打“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五大特色。今年,漳州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漳州古城保护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列为2015年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规划建成集文化、旅游、生活、创业于一体的国际文化旅游综合体。据漳州古城办的工作人员介绍,漳州古城在开发布局上将突出打造“三城”:一是依托本地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温泉民宿、温泉休闲等特色业态的“温泉城”;二是以台湾路、香港路等历史名街为重点,打造具有古城特色“文化城”;三是以华侨新村老别墅群为重点的“休闲城”,植入咖啡馆、酒吧、艺术家等工作室等创意和休闲产业,打造新兴时尚业态。
风格独特的闽南古建筑是闽南文化精髓的现实凝聚,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五古丰登”计划,切实保护好古厝、古桥、古街、古树、古牌坊等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古厝”,主要保护2个历史文化名镇、9个历史文化名村和15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古民居,以及漳州文庙、东山关帝庙、平和三平寺、白礁慈济宫等古寺庙;“古街”,主要保护市区香港路、台湾路,以及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华安、长泰等地古街;“古牌坊”,主要保护芗城的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坊、楚滇伟绩坊,以及龙文、诏安、长泰、台商投资区等地84座古牌坊。另外,去年我市还完成了《漳州古镇古村保护规划》,编辑出版《漳州古镇古村保护与整治》画册。
“海丝”文化:穿越时空的魅力再现
漳州伴海而生、依海而兴、拓海而荣,明代海澄月港更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合法港口,随之形成的“海丝”文化是古代海丝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漳州重视对本土“海丝”文化的挖掘与保护,主动呼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打造 “海丝”重要节点城市提供文化支撑。
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由平和县明窑克拉克瓷体验馆选送的6件作品精彩亮相海丝馆福建展区。多年来,克拉克瓷作为“海丝”文化的重要物证,不曾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2007年“南澳1号”的发掘,曾风靡海内外的漳州克拉克瓷,在沉寂400年后再次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201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出产克拉克瓷闻名的平和南胜窑与龙海月港、华安东溪窑一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组成部分列入其中。我市启动对龙海月港、平和南胜窑等一批有代表性“海丝”遗址的修缮及保护,重视对克拉克瓷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推广。落户于平和南胜镇、总投资12亿元的克拉克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正在持续推进中,该项目以传承克拉克瓷文化为发展主轴,通过整合当地独特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将打造集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对外展示“海丝”文化的新平台。
明朝中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东西洋的漳州特色商品并不只克拉克瓷,漳缎、漳纱等丝织品也是其中的珍品。而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因与会各国领导人的夫人身穿“新中装”的面料局部使用苏州生产的“漳缎”,使“漳缎”一时为海内外媒体关注。随后,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一方面组织采访小分队专程赶赴江苏苏州寻踪,另一方面在漳州本地寻旧人、访旧事,解开尘封已久的“漳缎”记忆,探寻“漳缎”的前世今生,连续发回独家报道,解开“漳绒”与“漳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随后,在今年我市召开的“两会”上,保护漳缎品牌成为热门话题。
去年,我市还与古代“海丝”沿途的八个城市一起联合签署了联合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泉州共识》,积极参与“海丝”申遗工作。去年8月,我市举办了“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并组织18件展品参加广州站“海丝”文化遗产九城市联展,另有8件漳窑瓷器精品亮相北京“海上丝绸之路特展”。接下来,我市还将陆续建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展示馆(非遗展示馆)和“海丝”申遗文物专题展馆,加强对“海丝”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修缮,严格按照申报文本逐项进行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做好“海丝”申遗工作。
特色园区:树立文化发展新标杆
我市大力推进“绿城、水城、历史文化名城”三城融合,加强城市重点片区、重要节点的建设,把闽南建筑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城镇的规划建设。从设计方案的征集到确定,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州市博物馆、艺术馆、规划展示馆、科技馆、图书馆、歌剧院等“五馆一歌”项目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漳州市民的心。去年底,“五馆一歌”项目建设终于迎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博物馆、艺术馆、规划展示馆率先奠基动工。
事实上,“五馆一歌”项目只是近年来我市着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诸多举措之一,作为打造宜居环境和特色景观走廊的重点建设项目,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更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延绵100余公里,自市区西洋坪大桥起,沿西环城路、324国道至东山八尺门大桥,沿途串联水仙花基地、百花村、万亩荔枝海、东南花都等漳州典型的农业观光景点。而在闽南文化生态走廊中总长约25公里的核心示范段,我市相继设置了9个颇具古风、各具特色的驿站,作为沿途的重要景点和休闲场所,彰显闽南文化特色。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截至去年底,全市经国家标识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工业企业已有102家。
产业园区是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的重要载体。漳州按照“一县一园区”的思路,着手推进县域特色园区开发建设,截至去年底,我市12个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已全部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改办正式命名认定,初步形成“一县一园区”架构。而这12个园区都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如华安玉文化产业园区、平和林语堂文化产业园等。
我市文化市场呈现出购销两旺的喜人态势。去年,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漳州收藏文化城揭牌,城中形成了“一中心、一阁、三区、五街”的格局,主要经营古代各个时期的玉器、陶瓷、书画,以及具有闽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等,形成我市又一个年交易额上亿元的文化市场。文化城中的收藏文化步行街则在每周日上午固定开展文化市集活动,成为我市首条奇石古玩收藏文化步行街和交易一条街。
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只有“产业”而没有“文化”。近年来我市培育了一批文化色彩浓厚的骨干企业,龙人古琴文化投资(长泰)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翘楚。长泰龙人古琴村集古琴文化传承、艺术传播、教育及学术研究、文化旅游与置业等于一体,是弘扬古琴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2014年该企业被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今年,龙人古琴入驻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中国国家馆馆长张亮的关注和肯定。
去年,我市还引进了漳州牛庄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该园区主打文化创意,项目落地不久便被列入省、市重点项目。目前园区内五大主题街区风格逐渐显现,各项工程已步入全线收尾阶段,建成后将成为漳州中心城区第一个集文化、创意、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文创园区。(记者 林诚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