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花人民会场“复活”了

zz.fjsen.com  2015-12-23 16:10:59  郑美清 张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2014年10月20日,本报以《函来函往保不住上花人民会场》为题,报道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之一——长泰县陈巷镇上花村的上花人民会场,被当地以“排险”的名义,拆除了会场的后半部分,仅保留北部门面。媒体报道,民意围观,舆论发酵,保护性重建工程得以实施。

2014年10月20日《福建日报》5版

东南网12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美清 张辉 通讯员 林少波 文/图)因年迈多病,83岁的游生枝一直在家休养。但他仍记挂着长泰县陈巷镇上花村上花人民会场的命运。

几天前,老游再次拖着病体,从县城驱车前往会场的修复现场。“基本按当年的模样修的,鲜艳的闽南红砖和五角星,特别能勾起当年的回忆。”得知工程将在年前完工后,老游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老游是上花村的老支书。1959年,他带领当时的上花大队一砖一瓦建起了这个全县首个乡镇会场。2010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上花人民会场成为全国165项重要新发现之一。然而,它并未因此得到应有的保护。去年10月,当地以“排险”的名义,拆除了会场的后半部分,仅保留北部门面。

2014年10月20日,本报以《函来函往保不住上花人民会场》为题,报道了会场的遭遇,引起强烈反响。一年间,上花人民会场经历了一场原地“复活”。对游生枝等老上花人而言,这则是一代记忆的绝处逢生。

迟到的名分

“中部会场东西两侧、南侧戏台东西南三侧的墙裙以上砖墙全部倒塌在地,红砖断裂数量较大,瓦件全部破碎,屋面梁架木构件少量残存,门窗构建少量残存……”

这是上花人民会场修缮工程设计方于2014年10月23日进行现场实测勘察的结果。在这之前,尽管其文化价值早已被认定,且省市文保部门层层发函要求保护,但上花人民会场始终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几次险被强拆。最终,会场的后半部分在推土机下倒塌。

今年70岁的老村医张志谋是这段历史最近的见证者。1987年,上花村部从会场迁出后,会场前部一楼一直作为村卫生室使用。4年前,张志谋也不得不从已成危房的会场搬出,将卫生所安置在会场隔壁。时至今日,他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在会场看戏的情景。10岁那年,长泰县芗剧团第一次到上花人民会场演出。“票钱两毛,对于当时一天工钱不过三毛钱的上花人来说,可谓高级享受。小孩们就趴在窗户上偷偷看戏,后来戏班不得不把窗帘给拉上了。”张志谋说,以往镇上甚至县里开大会常选的场所就是上花人民会场,这一度让上花人很自豪。

在张志谋眼中,上花人民会场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在这里上山下乡的知青回来后,一看到上花人民会场就知道回到上花了,他们常感慨,整个村庄都变了,唯独上花人民会场没变。”正当老村医为会场的命运感到痛心疾首时,转机出现了。媒体介入,民意围观,舆论发酵,保护性重建工程终于得以启动。

本报报道刊出后,长泰县对事件中相关的6名责任人做出了处罚决定。2014年10月23日,陈巷镇向县里提交了《关于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请示》。2015年3月9日,上花人民会场被正式列入长泰县第8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名分迟到了多年。早在2011年年底,当地便将上花人民会场列为第一候选名单申报县保,但莫名出局。而后,省级文保部门也下文要求尽快将其纳为县文保并继续申报省文保,但函来函往却都无疾而终。

去年12月底,上花人民会场保护工程完成了招投标工作。今年1月,修复工作正式启动,并预计在年前完工。据悉,这项工程总投资达207万元,由村镇县共同出资。

重现集体劳动画面

按照设计方案,修复工程将对上花人民会场进行整体修缮,以期恢复原建筑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然而,作为20世纪50年代闽南地区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要恢复其原貌,并非易事。当地搜罗了上花的老照片,收集了当年参与会场建设的一些在世老人的记忆,并请来了老工匠,群策群力,“复活”上花。

70岁的陈文华是村里的老木匠,从业已有50多年。如今,他是上花人民会场修复工程的总木工。采访当日,他正忙着加工旧木料,修补一扇早已残损的木窗。5个月以来,他完成了会场大部分屋顶木梁与门窗的修复工作。

“我们对坍塌的会场和戏台进行清理,回收红砖和木构件,按照原样修复屋面和木梁架,定制红砖重砌砖墙。”陈巷镇宣委陈玉坤说,修旧如旧是基本原则,超过一半的用料用的是旧物料,“我们曾在屋顶新建了吊顶,但为了保证原汁原味,又整改拆除了。”

让上花村支部书记薛松武感动的是,不少村民自发参与修复。“村里不少老人积极地给我们提建议,并主动帮助对废墟中的旧木料进行分类、整理、搬运,出工出力,不问报酬。”薛松武说。

此情此景,让张志谋回想起当年上花人投工投劳,集体参与会场建设的日子。1959年,在游生枝的倡议下,上花大队的社员们总投工2万多个工作日,历时近两年,使用2万多块石材,约18万块红砖,建成了这座会场。“红砖和瓦片都是大家自建瓦窑烧制,用牛车从山上拉下来的。社员们白天种地,晚上加班加点建会场。”彼时的张志谋不过七八岁,他还记得自己常跑到工地上玩耍,偷走建筑线用来钓鱼,“现在跟年轻人讲述当时的情景,没有人相信,如今竟又重现了”。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上花人民会场修复工程已进入尾声。17日,记者在工程现场看到,会场中部和南部三面墙与屋顶已基本恢复了原貌,具有时代特征的五角星装饰鲜艳耀眼,而内部的戏台、会场也已重新归位,仅剩部分门窗与地面仍待修复。月底之前,久经风霜的上花人民会场,将重获新生。

坚持为保护会场奔走疾呼的游生枝长舒了一口气:“基本按照当年的模样修复,村里的老人们都非常激动,期待会场能够早日投入使用。”

上花的新未来

历经一波三折,上花人民会场终于重获新生。她未来将如何?

保护仍在继续。长泰县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刘丽云表示:“我们将鼓励镇村收集会场相关资料,积极向上申请资金支持,争取早日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泰县文物博物馆原馆长林春兴的期待则是,上花人民会场能够作为长泰的一张文化名片。“它是非常典型的闽南红砖建筑,全国仅有8处同类建筑,但规模都不及上花。”林春兴表示,“未来将挖掘整理会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内部设立牌子,增加会场文化内涵和文物保护常识的介绍,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和普及力度,通过会场,我们可以了解人民公社时代长泰人民的生活状态,当时投工投劳的社会面貌,已是逝去的历史,而会场则是最好的承载物。”

对于上花村民而言,会场不仅仅是年代记忆,还将是一项民生工程。薛松武表示,未来将把上花人民会场作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我们将把农家书屋、流动电影院搬进会场,在这里设立棋牌室,活动室,向村民开放。”同时,会场还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我们将尝试将上花人民会场与长泰旅游线路串联起来,为村子带来更多的人气和财气”。

不过,张志谋仍然耿耿于怀。“如果早几年修复,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悲剧,即使是修旧如旧,也已不是最初的上花人民会场了。更何况,倒塌后重建,浪费了更多资金。”据悉,上花人民会场修复工程预计总投入207万元。对于上花这个没有工业的农业村而言,压力不可谓不大。在已支付的180万元工程款中,本应由村里出资的30万元,因村财无力支付,也由镇里先行垫付。

记者寄言

文物保护不能总是亡羊补牢

上花人民会场“复活”了。其一波三折的命运,折射出当前国内文物保护的尴尬现状。个别地方政府明知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往往无所作为,任其风雨飘摇,甚至短视主义作祟,历史责任感让位于经济利益,让文物成为大兴土木下的牺牲品。媒体介入,舆论围攻,地方政府开始亡羊补牢,通过抢救性保护,给了舆论一个交代。我们并不否认社会监督之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但此时迷途知返,已错过了保护的最佳时机。

以上花人民会场为例,尽管当地政府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其原貌,但此时的上花会场已非彼时的上花会场,其历史文化价值折损大半不说,迟到的修复也更加劳民伤财。正如村民所言,上花人民会场的保护,应该从十年前就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花人民会场的重建,更是一个教训。它告诉我们,文化保护不能寄希望于事后补救,也不能靠舆论滞后倒逼,而在当时当下的主动作为。

当然,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意愿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文保意识如何普及,保护资金如何到位,专业机构与人才如何配备,动态监督机制如何建立……都需要全盘考虑,通力解决。

  • 责任编辑:林育煜     标签:上花人民会场 复活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