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走多远 最眷恋的还是家乡的热土
zz.fjsen.com 2023-03-13 09:49:13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芝山迢迢芗水滔滔,我们学校何巍峨。先生同学一堂攻错,春风华雨祝滂沱……”日前,一位耄耋老人走进了漳州一中西湖校区,站在教学楼前,他神情激动,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身子,吟唱起了60多年魂牵梦萦的校歌。 “我一辈子都在做地层古生物研究,今天我将毕生获得的荣誉纪念奖章和珍藏的古化石、研究创作的书籍都留给学校,就是希望以此鼓励更多的学子参与到国家科研事业中。”3月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教授、漳州一中54届校友许汉奎回到母校捐赠了一批珍贵的物件。 许汉奎捐赠的物件中,有其本人获得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光荣在党50年奖章;还有三叶虫化石、植物化石、石燕贝化石、狼鳍鱼化石等;以及数十年来他参与创作的书籍《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家名录》《奇妙的地球》《远古的悸动》《南京直立人》等。 60多年来,许汉奎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采集了各类化石,用于地层古生物研究。这些古化石既是支撑国家现代古生物科学研究发展的“大功臣”,更是多年陪伴他的“老伙计”。 “30多年前,我在广西考察时发现了这块距今3亿多年的石燕贝化石。难得的是它保存得十分完整……”当天,许汉奎向学校老师们讲述着古化石背后的故事。从化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再到研究价值,他一一详细介绍。每块化石,也都附有一张许汉奎亲手写的资料卡片,他希望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将专业精深的地质古生物研究成果,传递给母校学子们。 虽然已离开家乡近70年,但许汉奎对这片土地依然有着很深的感情。“由于地质原因,漳州没有化石,甚至整个福建都没有。”多年来,许汉奎一直有个心愿,想把古老的化石带回漳州,给家乡的学生们看看。 为了此次捐赠,许汉奎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准备。他从毕生珍藏古化石中挑选出具有地质文化、科学研究意义的不同种类化石,找出了珍藏多年的纪念章…… 这一次,老人为家乡人民准备的“礼物”重达二十多斤。这些沉甸甸的物件,见证了许汉奎艰苦的科研生涯,更是他一生的骄傲和荣光。 南京到家乡漳州,距离1000多公里。对年近九旬的许汉奎来说,要将古化石完整地从南京运回漳州并不容易。 “这些古化石弥足珍贵!不能邮寄,也无法托运,只能坐动车一趟趟带回来……”就如何将古化石带回家乡,许汉奎考虑了很多方案。就在即将成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感染,打乱了一切计划。 2022年底,许汉奎感染了新冠,经历十多天的治疗,才得以脱险。而大病初愈的他,最挂念的仍是还未带回家乡的古化石和奖章。 “当时,舅舅的身体十分虚弱,一度站不起来,却仍多次通过电话嘱咐我们,要联系好漳州一中,尽快将古化石捐给母校。”许汉奎的外甥女季伟文说道。 由于许汉奎年事已高,儿子许庆原本来不忍父亲奔波劳累,但父亲十分执着,于是他特地请了假,与妻子陪着父亲回家乡了却这桩心愿。 3月5日中午,一件件珍贵的古化石被搬上了车,许庆原驾车载着父亲从南京出发。3月6日晚,历时近一天,一家人抵达漳州。 回到家乡的第二天,许汉奎不顾舟车劳顿,在亲属的陪同下赶往漳州一中西湖校区,将毕生珍藏捐给了母校。当天捐赠仪式后,老人在校领导的介绍和引导下,参观了母校的西湖校区。 许汉奎步履蹒跚地走在校道上,望着眼前偌大的校园,那一刻,他心潮澎湃,“我走过很多国家的城市,但第一次见到教学环境如此优美的中学。看着如今母校越来越好,我很欣慰也很高兴”。 许汉奎于1954年毕业于漳州一中,同年考取了南京大学地质系。1958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多年来,他潜心地层古生物研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曾获得中科院先进工作者等国家荣誉奖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科研津贴。 年迈的身躯,“拦”不住思乡的情怀。此次回乡,许汉奎还将部分古化石、荣誉证书、研究手稿、书籍等捐给了市档案馆。“不管走多远,最眷恋的还是家乡的热土。我永远记得是母校培养了我。”离开漳州近70年,老人最大的心愿便是把毕生荣誉留给家乡。他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能再次带上古化石回到母校,向学生们讲述他与漳州一中、与古生物研究的故事。(闽南日报记者 王琳雅)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