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顺南:制作大广弦是情怀 是无法割舍的梦

zz.fjsen.com  2023-10-31 09:35:06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我国,有种古老的拉弦乐器,它最初流传在闽南地区,用于演奏民歌、小曲、曲艺,特别是闽南的锦歌,后来流行于台湾地区,成为台湾歌仔戏的主奏乐器之一,它便是大广弦。

在芗城区,有一位制作大广弦的匠人,已经坚守这项技艺近三十年,他便是漳台大广弦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今年60岁的吴顺南。

代代相传 难以割舍

“哈哈,刚接了台湾省金门市客户的一把大广弦订单,正要开工制作。”位于金峰的昱恒乐器车间里,吴顺南边准备着材料,边招呼记者。

“哧哧哧……”车床上台钳飞快转动,与棕榈树头摩擦发出阵阵剧烈的响声。伴着刨花落地,只见一个大广弦琴筒的雏形逐渐清晰起来。接着,吴顺南依次精修筒边、打磨琴筒,再到制作面板、凿孔,接着修琴杆、装琴轴,有条不紊地上琴弦和上琴码,最后拴千斤并调好音,一番操作下来,一把像样的大广弦便大功告成。

大广弦由琴筒、琴杆、琴轴、琴弦、琴弓等部分组成。“其实,它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纯手工一天可以制作一把,现在依靠机器设备,一天最多可以做出五六把。”吴顺南在休憩间隙,沏了泡茶,侃侃回忆起他和大广弦的相识与相知。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洋坪人,早在100多年前,我的太爷爷便开始制作大广弦了。”当时,吴顺南的祖辈在市区台湾路开了一家名叫“义兴隆”的琴行,寓意生意兴隆,后来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兴隆”琴行加入了漳州乐器加工厂。1980年,作为漳台大广弦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吴顺南的父亲吴港泉在已过古稀之年时,重新制作起大广弦这一民族乐器。

“我从小看着父辈制作大广弦,也跟着学、跟着做,但幼年时并没考虑从事这一职业,只把它当做一个业余爱好。”吴顺南介绍,他长大成人后,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不十分清晰,于是外出打工了几年。在外打工的那些年,他逐渐明确了自己内心想要什么,那就是传承制作大广弦。

从1995年开始,吴顺南接手“第六代”传承人的接力棒,正式走上大广弦制作这条道路。他一路潜心钻研,孜孜不倦,这一晃就是28年。如今,作为漳州市乐器协会会长,吴顺南掌握的乐器制作技艺不少,除了祖传的大广弦,他还会制作吉他等乐器。“吉他是‘吃饭’的家伙,为了生存;而制作大广弦是情怀,是我无法割舍的梦。”吴顺南如是说。

制作不难 出色不易

虽说大广弦的制作工艺难度不大,但是要做出一把音色绝佳的大广弦,也并非易事。取材就是至关重要的首要环节。“大广弦的琴筒为圆筒形,在用于制作琴筒的多种材质中,以‘那投’(又称:番麻)为最佳,其次为剑麻、棕榈树的根茎,而梧桐木等则较差。”吴顺南说,用“那投”制作共鸣箱的大广弦音质醇厚、出音干净、韵味独特,其他材质均无法达到如此效果。

说着,吴顺南却叹了口气:“可现在种植棕榈树的人越来越少,而种植到能够使用,则需要十多年,好材料可遇不可求啊。”为了做出上乘的大广弦,吴顺南常常全国各地到处跑、四处寻,有时候得花费好几个月才找到满意的材料。

位于漳州市区南郊的程溪镇,拥有数万亩竹林。“大广弦的琴杆就是用程溪镇每年秋冬季带根的石竹制作的。”吴顺南介绍道,琴杆竹制,根部朝上,弦轴呈葫芦状,而琴筒面板则要用梧桐木,不同部位用料不同,都极为讲究。

“我做的大广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这块琴筒面板,最后镶嵌的时候没有用一滴胶水。”吴顺南坚信,精工出细活。每制成一把大广弦,他都要反复调音,几十遍,上百遍,不厌其烦。

“大广弦的发音十分有特色,其音质较为浑厚、沉闷、凄凉,一把好的大广弦,一拉就能拉出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因为吴顺南的精益求精,几十年来,他制作的大广弦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口碑,深受大广弦乐器爱好者的青睐。

有心保护 致力传承

大广弦在漳台闽南地区是一种文化特色,更是传承弘扬地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吴顺南制作的大广弦参加过全国、省市等众多大小戏曲演奏或比赛,并多次获得殊荣。他也经常受邀参加各种芗剧传承和艺术交流研讨活动。“曾经去上海参展,把大广弦拿出来展示,北方喜欢音乐的人们第一次见,他们很好奇很喜欢,纷纷上手试弹,感受它的音质魅力。”吴顺南略带遗憾地说,现在市场大环境欠佳,要让更多人喜欢上它,难度很大。

不过,令吴顺南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大广弦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2018年4月,该制作技艺被列入漳州市芗城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2月,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吴顺南个人还被授予“闽台名匠”荣誉称号。

“政府的支持,让我对大广弦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了更多的规划和希冀。”吴顺南有很多想法,他希望中小学校能够开设大广弦课程,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大广弦这个传统乐器萌生兴趣;也希望更多音乐老师学习大广弦乐器,并参与到大广弦的教学中,以自身专业带动大广弦的传授和普及。

“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啊!”这是吴顺南给自己的鞭策,也是手艺人共同的心声。“如果能在各大院校开设大广弦制作课程,便能让大家在就业方面多一个选择。”吴顺南觉得,有更多的人通过认识它,到了解它,再到喜欢它,最后从事大广弦制作,这项技艺就能够“声声”不息。(闽南日报记者 李润

  • 责任编辑:沈文栋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