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一横长,举楼梯爬眠床,眠床脚有一个囝仔,耳仔挒外长。”这个闽南语字谜的谜底是“郭”字的繁体字。
多少年来,不管是闽南华安岱山或是台湾地区,这个字谜口口相传。曾担任过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岱山村党支部书记10多年的郭树土说,这个字谜已成为海峡两岸郭氏共同的心声。
2014年农历八月廿二是岱山村广泽尊王成道、姜圣帝君、关圣帝君纪念日,其中广泽尊王姓郭,讳忠福,名乾。当天,台湾郭氏宗亲总会秘书长郭先智、画家郭掌从等人带着《郭氏族谱》回乡祭祖。
台湾郭氏宗亲的岱山祭祖举动并非偶然,据《郭氏族谱》记载,郭氏从1328年距今在岱山村传衍已超过600年,目前全村郭姓1400多人。岱山郭氏最早迁台时间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此后,岱山郭氏相继迁台。
郭树土说,岱山郭氏是迄今福建省单姓族一个宗支向台湾移民最多的村庄。“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仍有村民前往台湾”。
在岱山村民郭建河家中,笔者看到一封来自台湾的家书。泛黄的旧信封加盖着台湾的邮戳,信封清晰地写着“福建省华安县岱山保”的地址。
郭建河说,新中国成立前,其二伯郭天德因遭土匪迫害而逃往台湾,失联了数十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二伯郭天德寄回这封家书,两地亲人才得以联系。
“1992年正月初九,二伯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并拿了人民币2000元为父母做了墓。当时,我还专门把他送到厦门,看着他踏上回台湾的飞机。”二伯郭天德对故乡的眷恋让郭建河印象深刻。据了解,郭天德应是目前在台岱山郭氏后裔中年纪较大的一位。
海峡两岸郭氏的首次对接,可追溯到1991年春,当年台湾阿里山郭溪松等5人带着当年供奉在岱山村庙宇的“大使尊王”雕像,回到岱山寻根谒祖。此后两地的往来更加频繁。
2011年,海峡两岸郭氏宗亲捐资百万元兴建齐云宫,建筑面积208.8平方米,供奉着“广泽尊王、姜圣帝君、关圣帝君”。
同年,经过对史料的大量考察、收集,台湾郭掌从编印了《台湾桃园郭氏族谱》,赠送一本给岱山宗亲。如今,这本族谱为台湾与大陆寻根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线索。
2013年,岱山村郭氏宗亲会6人寻着线索回访台湾,分别拜访了台湾环球郭氏宗亲会、桃园县郭氏宗亲总会以及基隆郭氏宗亲会等,受到台湾郭氏乡亲热烈欢迎。
“在对接族谱的同时,很多未曾回过岱山的宗亲都会问及祖上流传着祖上在一座土楼,楼边有一棵榕树。”郭树土说,“除了族谱,这就更说明了他们的根在岱山。”
这座楼就是齐云楼,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到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工,是座中型椭圆形土楼,占地约3700平方米,为单元式结构,分28个单元,为福建最古老椭圆形生土楼,如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远处望土楼,上坪寺“大庵”像牛头,齐云楼为牛肚,大榕树似牛尾,形像一头吃饱的牛在睡觉,因此村民称之为“饱牛睡地”。
据了解,一部记载太平天国运动末期的史著《南国残阳——太平军南方余部烽烟纪实》,第十四章中对清军攻打齐云楼的战斗即有提及。郭树土说,那时,楼民便大批逃难迁台。
如今,每年郭氏族人都要举行两次的宗族祭拜活动,一是农历八月廿二在岱山齐云宫举行祭拜“广泽尊王”活动;二是每年冬至日到岱山“追来堂”祭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