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暴动”领导者郑华后人捐赠一批涉及抗日宣传的画作

zz.fjsen.com  2025-08-30 17:18:25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芗城区档案馆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捐赠仪式。“乌石暴动”领导者郑华的后人郑文典、郑阿亮,将郑华的72件珍贵画作无偿捐赠给了芗城区档案馆。郑华是早期社会革命先驱者之一,他的画作入藏芗城区档案馆,不仅丰富了馆藏红色档案内容,也为厚重的城市记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祖厝觅得画稿 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

事情的开端,藏在芗城区石亭镇丰乐村的祖厝里。今年8月,郑华长媳黄金梅在打扫老宅时,目光被墙上松动的老相框吸引——相框边缘的红漆早已斑驳,背面却像藏着秘密。她小心翼翼地拆下相框,一叠叠用牛皮纸包裹的画稿突然滑落,阳光透过木窗,落在“1936”等字样上,瞬间照亮了一段尘封的记忆。

“接到电话时,我正在整理爷爷的革命史料。”郑文典回忆,他立即驱车赶往祖厝,当看到散落在桌上的画稿时,他激动不已。这批画稿(含文字介绍)共72件,稿纸颜色泛黄,且已不同程度受损,除了少量几张彩画外,其他都是黑白画。画作以木刻画为主,多为A4纸规格,绘画时间集中在1936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的作品标注着“HUA”,即郑华的“华”的拼音。画作主题多元,包括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教育学生文明礼仪以及展示社会面貌等,多以插图的形式在当时的报纸杂志上刊登。

“之前家里的抗日漫画原稿,在旧城改造时丢了,我找了好多年都没线索,没想到在祖厝里藏着这么珍贵的‘宝贝’。”郑文典与堂兄郑阿亮商量时,两人一致决定,捐给档案馆,让爷爷的画成为所有人的精神财富。

画里藏着革命路 一支画笔的“战斗史诗”

“爷爷的画作,是他拿笔当枪的革命记录。”郑文典翻开画稿,郑华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徐徐展开。1904年,郑华(原名郑振和)生于丰乐村,1929年入党后,迅速成为闽南农民运动的核心——他在漳州北乡秘密发展农协会员,建立赤卫队,为武装斗争积蓄力量。1930年,王占春、冯翼飞在乌石村召集骨干,郑华作为总指挥,带领农友发动乌石武装暴动,虽因敌众我寡而最终失败,却在当地播下了革命火种。

“暴动后,爷爷辗转上海、新加坡等地,靠画画谋生,却从没停下革命工作。”郑文典说,“爷爷当年加入左联,在上海美专进修时听过鲁迅先生讲课,先生‘文艺为革命服务’的嘱托,他记了一辈子。”

鲁迅病逝后,郑华带着先生的遗志,继续用画笔战斗,在甘肃、南京等地创作了大量反映底层疾苦的作品。1938年冬,日军占领厦门,大批难民涌入漳州。回到故乡的郑华,在长泰任教期间创作了数十幅抗日漫画——送夫参军抗日、日军掠夺妇女、群起歼日寇、大娘夸壮丁、抗日战士关心国家兴亡、后方齐动员生产抗日、日寇玩火自焚等。

这些作品成为鼓舞漳州百姓抗战士气的“精神弹药”。“爷爷不仅画抗日题材,更用行动保卫家园。”郑文典说,史料记载,1940年郑华加入龙溪国民兵团任副官,深入各乡镇训练义勇军;1944年任龙溪青年服务社总干事时,他每天接待数十名潮汕难民,帮他们搭建临时住所、组织生产自救,还在难民中宣传抗日思想。

一张旧报的执念 祖孙两代的“精神传承”

捐赠仪式现场,郑文典特意带来一份2001年7月10日的《闽南日报》影印件,报纸第四版整版刊登着郑华的抗日漫画。这份泛黄的报纸,背后藏着一段跨越20多年的寻忆故事。

2020年,郑文典从亲戚口中得知,郑华的漫画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刊登在《闽南日报》,便到芗城区档案馆翻遍了近十年的报纸,一无所获。

转机出现在2022年6月。漳州老报人、画家黄启根搬家时,在柴房的旧纸箱里,意外发现了4份2001年7月10日的《闽南日报》,那天的版面正是他参与编辑排版的,其中一版收录了郑华的25幅抗日漫画。

如今,这份报纸成了郑文典最珍贵的藏品,“儿子每次看报纸,都会问‘太爷爷为什么画这些’,我就给他讲‘乌石暴动’、讲抗日救亡的故事,这是最好的家风教育。”更让郑家人感动的是,此次档案馆工作人员得知他们丢失了郑华的无罪判决书后,立即查阅馆藏相关卷宗,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那份“宣告郑华无罪”的判决书,并复制一份送到他们手中。

“爷爷1951年被错判,1957年在邓子恢副总理过问下提前释放,1985年才被宣告无罪。这份判决书,是对他一生革命生涯的最好证明。”郑文典捧着复制件,眼眶湿润。

红色基因永流传 让烽火记忆照亮未来

“这批画稿将进行专业修复和数字化处理,让捐赠的每一份档案资料都永久留存。”芗城区档案馆馆长钟海峰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红色档案征集力度,持续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馆藏红色资源,通过展览展示、编书等形式,让档案成为生动教材,切实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爷爷教我画画时,总念叨着‘笔要握稳,心要端正’。如今,我虽未成为画家,却成了一名摄影记者,用相机记录乡村的变迁、民生的故事,这也算是接过了爷爷手中的‘笔杆子’。”捐赠仪式结束时,郑文典看着祖父的画作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收入档案盒,儿时的一幕突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凝视着装着画稿的档案盒,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与百年前那个执笔为刃、奋勇战斗的身影,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王琳雅 张龙腾 文/图)

  • 责任编辑:陈志远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