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漳州探索
zz.fjsen.com 2025-11-06 08:27:4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秋日宜人,光照充足。以猪沼液为培养基,加入小球藻、栅藻、螺旋藻等微藻,经过处理喂养出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成为鱼虾苗最优质的开口饵料……这样一幅循环生金的画面,近日在位于龙海区的福建华美六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区上演,让末端产生的价值被识别和循环利用,实现“治污不花钱,反而能赚钱”。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农林牧渔并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漳州作为鱼米花果之乡,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9.91亿元,累计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1家,位居全省第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答题。近年来,漳州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全要素保障、全领域创新,全域打造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全域布局强基础 龙文区郭坑镇汐浦村内,村落养殖端的虾塘、加工端的塘泥发酵、种植端的鲜切花种植基地首尾相接。 “起网!今早第三车,塘边现抓现结。”养殖户陈瑞敏一声吆喝,罗氏沼虾在网中翻滚跳跃,收购商一秤接着一秤,将鲜虾运往农贸市场。 随着鲜虾装车发运,抽泥泵轰鸣启动,塘泥等水产养殖废弃物被抽到沉淀池,通过生物发酵变“废”为“肥”,被运往山上的绿化苗木基地、果园以及村口的鲜切花种植基地。 村口养花,村尾养虾。从虾塘到鲜切花种植基地,直线距离仅300米,连成种养加一体化的“毛细血管”。在土地分布零散的龙文区,还有洛滨村“鸽粪还田”千米循环,以及跨村联动的菌渣再生网络等,让村企小循环抵达种植与养殖的“最后一米”。 镜头转向漳州首个种养加示范基地——漳浦县石榴镇填鸭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集中养殖、采购、防疫、排污,让填鸭告别“旱厕”住进“小区”,实现楼房式、立体化养殖。 数据显示,2024年石榴镇共有养殖户360户,年出栏填鸭约120万羽,年产生固肥7200吨、液肥1.4万吨,固体粪污及液体粪污处理后可直接用于园区内种植业,年产生附加值约359万元。 “产业园区实行粪污全量资源化利用,育成鸭养殖阶段粪污采用原位垫料发酵设施养殖模式,实现零排放;填鸭养殖阶段采用‘干湿分离’粪污处理模式,固体粪污通过发酵设施形成固态肥,液体粪污经沼气工程、储液池腐化后还田利用。这不但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环保、品种、技术等问题,还能为农户稳增收。”石榴镇党委书记黄俊斌说。 土地集约利用,生态循环增效。从“村企小循环”到“园区中循环”,再到“县域大循环”,漳州不断探索全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循环模式。 2023年出台的《漳州市加快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成9个以上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漳州又制定《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细化园区提升路径,提出以流水线思维布局种养加项目的衔接循环,以先进生产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生产,以循环消纳的方式设计粪污废料资源化利用,以工业化的理念和配套服务农业发展。 “让‘负担’变‘资产’,首先是打通养殖端与加工端的衔接,让养殖产生的粪污寻找可供应的种植端,解决污染问题。”漳州市农业农村局畜牧站站长陈永贵说,计划在2025年底让县域内新增的养殖场全部进入一体化园区,粪肥就地消纳率达到100%。 在去年已规划建设10个园区的基础上,漳州今年新增龙文、东山等5个县区规划建设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园区建设实现全覆盖,统筹布局450万亩产业基地,预计“十五五”期间可带动农林牧渔业年均增长4%以上。 全链发展育动能 当末端产生的价值被识别和循环利用,种养加串联起“种植—养殖—加工”全链条,让“田间苗”变身“餐桌肴”。 正值蜜柚丰收季,柚农们越忙越起劲。“都说今年的平和蜜柚没有不好吃的!”来自北京的收购商走进平和县小溪镇的蜜柚果园里,掰开一瓣果肉,他对这批带有淡淡柚香且果肉细嫩的蜜柚十分满意。 种好柚,卖好价,得益于“减肥减药、提质增效”的绿色革命在全县铺开。小溪镇作为琯溪蜜柚的原产地,聘请本地种植专家,组建绿色种植技术服务队,推广大豆发酵有机水肥等新技术,让产业链循环延伸。 据省地质测绘院监测,小溪镇部分地块土壤pH值从5.09提升至6.65。数据显示,通过生态种植改造,全镇蜜柚优质果率提升30%,农户人均增收1200元。 沃土育青苗,良圈繁畜禽。海的那边,“北牛南育、南销促北”模式刚刚落地,正通过“种、养、加、销”布局全产业链—— 不久前,100头安格斯牛从宁夏隆德县来到诏安县。“诏安冬季温暖,是个育肥、暂存的好地方。300公斤的架子牛在诏安育肥5至8个月,平均出栏体重可达600公斤。”诏安县畜牧站站长李益彬介绍,草料由中心生产加工,产出的粪污加工成生物有机肥,供给山上果树、山下菜园。 立足产业,诏安县规划占地4541亩的南方肉牛集散中心项目,布局“一核四区”产业矩阵,涵盖肉牛集散核心区、屠宰加工与冷链物流配送区、牛副产品再利用加工区、饲草料生产加工区及生物有机肥加工区。 “从活牛交易、育肥屠宰,到牛皮、牛血、牛骨等深加工,再到粪污转化为有机肥的全程闭环,整合分散的产业资源,形成规模效应。”诏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沈和通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可暂存肉牛5.67万头、屠宰加工20万头,还将带动周边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集聚,构建“活牛进场—育肥增重—屠宰加工—冷链出县”的全链条运营模式。 精深加工使种养加有了产业闭环。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漳州累计实施种养加重点项目160个,完成投资136.5亿元。 农业强市,农产品加工业乃富民基业。为使产业链贴合本地发展战略,种养加强链补链在这片土地遍地开繁花—— 芗城区引入益海嘉里集团,建成全省领先的蛋品精深加工线及配套设施。建成蛋鸡存栏330万羽蛋鸡产业园,年可提供6万吨鸡蛋,并配套蛋品加工库与本地食品加工企业协同,打造蛋品深加工全产业链,产业园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 在南靖种养加产业园,万市香肉制品加工企业新落地猪肉深加工项目。随着今年产能跃升,企业共深加工肉类产品5000余吨,年产值达3亿元,有力推动全县生猪产业升级。 漳浦县石榴镇填鸭产业创新打造“五统一”全产业链发展的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总投资1200万元的填鸭屠宰加工生产线即将完工投用,全部投产后,可形成年屠宰360万羽的规模生产线,配套深加工车间生产预制菜、调理食品等,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 育种栽秧,精细化管理;饲养防疫,标准化运营;加工销售,产业链增值赋能,漳州逐步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融合的新型业态。 创新驱动促转型 紧盯农业“末端价值”,不但连接种养,补齐产业链,更促进一批农业产业项目原地提档升级。 18万羽鸡的鸡笼层叠相接,饲料自动供给,温度自动调控,鸡粪自动清理回收后,制作成有机肥……在长泰区岩溪镇上蔡村的漳州富达农牧饲料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系列养鸡环节全靠“智慧大脑”完成,用饲养员的话说:“日理万‘鸡’不在话下。” 随着养殖产业的发展,企业与政府不再发愁“粪污往哪去”,而是将“废料”变“肥料”,让产业有了就地转型与升级的可能性。 “鸡粪,加果渣、稻壳、秸秆等辅料,采用综合发酵工艺,变废为宝,研发生产有机肥,助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漳州亮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年瑞致力于有机肥料生产研发,被丰富的“原材料”吸引而来。以畜禽粪便为原材料,该公司每年处理畜禽粪便近2万吨,生产有机肥1.3万吨左右。长泰区现有4家有机肥厂,年产量3.9万吨。 做大做强种养加,漳州市加强园区农业产业集群数智化改造提升,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持续释放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活力、潜力与动力。 地处山区的南靖县,同样得益于数智化改造。在漳州联南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资源化利用智慧运行中心,工作人员操作系统,将调配好的沼液,浇灌至10公里外的牧草种植基地。 “大屏实时观测农作物生长状态,远程定时、定点、定量、定标灌溉,并根据农作物养分需求,科学调配粪肥内的微量元素。”漳州联南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海兴介绍,粪肥及施肥方案均按需定制。以智慧托管为手段,一边解决畜禽粪污去哪里,一边解决种植业肥料从哪来。如今浇灌上万亩土地,年可节省化肥约10万元,年节约农业用水5000吨。 从沿海到山区,漳州致力于打造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升级版”,探索“现代农事服务中心”等发展模式,建设科技展示、信息服务、农民培训、质量监测、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入园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多方位服务。尤其以“国企搭台、企业唱戏”运营模式,龙海、长泰、漳浦、云霄、诏安、平和、南靖、华安等县区由国企主导园区建设及产业运营,并结合土地整治新增耕地1.48万亩,配套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漳州建立“财政奖补+金融扶持+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机制,2024年以来累计争取地方债等各类补助资金30.41亿元(其中2025年新增5.44亿元),与农发行达成100亿元园区建设项目授信。 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漳州市紧盯农业生产的“末端价值”,从分散探索到县域统筹,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漳州构建的种养加循环利用体系,将昔日的“包袱”转化为发展的“新引擎”,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福建日报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蓝毅辉 郑晓梅 张小惠)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