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作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其保护和开发一直备受瞩目。古城的改造不仅是对历史原貌的重现,更是对历史的守护与传承,留住城市记忆。今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漳州古城保护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列为2015年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规划建成集文化、旅游、生活、创业于一体的国际文化旅游综合体。
政府主导 市级为主 市区联动 市场运作 社会参与
漳州开发古城进入实质性阶段
生活气息浓郁的漳州古街 本报记者 蔡文原 实习生 陈小丽 摄
近日,记者获悉,去年10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顺应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把加快漳州古城保护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思路,强化举措,更加扎实有力推进保护开发工作,明确古城保护开发实行“政府主导、市级为主、市区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体制。成立漳州古城保护开发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伟新担任组长,多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进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市名城办合署办公,日常工作挂靠芗城区成立的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古城办下设四个主要工作组,由市规划局牵头成立规划设计组,市财政局牵头成立资产整合组,市文广新局和市城投公司牵头成立保护开发组,芗城区牵头成立征迁组。漳州开发古城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这次从体制创新入手,有效地解决了此前权限不够,工程进度缓慢的问题,各工作组职能分明,各司其职,让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得到有序推进。”负责漳州古城项目征迁工作的芗城区委副书记沈永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体制的带动下,漳州古城的保护开发将有望解决保护内容单薄,改造压力过大,资金缺口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多部门协调合作,多方筹资、多元运作的方式,坚持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理念,扎实推进古城项目实施,努力实现古城“形态、文态、业态”三态合一,突出 “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核心特色,建成集文化、旅游、生活、创业于一体的国际文化旅游综合体。
古城保护开发(一期)房屋征收
预计5月底前基本完成
记者从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委会获悉,漳州古城保护开发(一期)项目房屋征收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已入户丈量1110户,完成总户数1182户的93.9%。目前,项目已转入房屋征收(签约)阶段,力争今年5月底前基本完成房屋征收工作。
为了配合漳州古城保护开发(一期)项目实施,今年1月初,古城保护开发(一期)项目房屋征收入户丈量工作全面启动,组织成立14个征迁工作小组。截至目前已入户丈量1110户,完成总户数1182户的93.9%,其中,民房704户,完成总数750户的93.8%;市直管公房373户,完成总数393户的94.9%。
据了解,根据漳州古城保护开发需要,一期项目征收范围为太古桥片区(2.04公顷)、东宋河片区(6.46公顷)、修文东路(1.25公顷)、文庙泮池片区(1.16公顷)、临时省委旧址片区(1.78公顷)、侨史馆片区(0.9公顷)和市电影公司(0.07公顷)。
经过调查摸底,对1182户房屋进行征收,按照货币补偿和异地产权调整的办法实施,不再安排回迁。安置地点设在万科·瑞京城(芝山南路西侧)、益民花园、金湖小区(暂定名称,地址在西洋坪路东侧、规划北仓路北侧)。
保护性开发为主 在开发中保护
漳州古城将打造“三城”
(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委会 供图)
漳州古城拥有众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 蔡文原 实习生 陈小丽 摄
近日,记者从漳州历史街区保护管委会获悉,漳州古城在开发布局上将突出打造“三城”,即“温泉城”、“文化城”、“休闲城”,明确漳州古城整体“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坚持以“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为核心特色,以建成集文化、旅游、生活、创业于一体的国际文化旅游综合体为目标。
以北京路区块为重点的“温泉城”
面积300多亩,主要依托古城内北京路片区所拥有的温度高、储量大的地热田资源,结合东宋河景观带及商业街建设,重点开发温泉度假酒店、温泉民宿、温泉休闲等特色业态。
以台湾路、香港路等历史文化名街为重点的“文化城”
面积500多亩,将突出文庙、比干庙、明代石牌坊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融入传统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八宝印泥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文化产业园。
以华侨新村老别墅群为重点的“休闲城”
面积100多亩,主要依托侨村48幢建于1956年左右、具有明显南洋建筑风格的华侨老别墅区,同时结合龙眼营、万道边、芳华里等民居改造,植入咖啡馆、酒吧、艺术家工作室等创意和休闲产业,打造新兴时尚业态。
古城保护开发——
更好留下漳州历史记忆
漳州古城已引入布袋木偶戏等一批非遗项目 记者 蔡文原 实习生 陈小丽 摄
在漳州古城经常可以欣赏到锦歌表演 杨特团 摄
漳州古城保护开发(一期)项目征收范围线出炉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群众表示支持,有的则对“保护性”开发存有疑虑。
“古城改造不是拆旧建新,而是让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沈永智表示,古城保护开发以保留传统、恢复原貌为主,项目规划实施坚持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理念,对古城内违章建筑、老化了的基础设施予以拆除,对现存的历史文化古迹则继续采取“修旧如旧”的修缮方式保护,保持和延续古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通过专业团队的规划设计,才能更好地彰显漳州特色,突出闽南风味,留下漳州历史的记忆。”沈永智说。
根据市民对于不再安排回迁的疑虑,沈永智表示,这些项目都是根据漳州市政府批复的《漳州古城保护与有机更新规划设计》进行实施,都是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和重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不适宜让居民回迁。如东宋河整治、三条道路改造等,古城几个入口改造项目,涉及古城配套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特别是文庙片区恢复府学和泮池,即按文庙规制恢复历史原貌。目前这些项目已委托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台湾Urbaneer都市工作群、台湾淡江大学等4家规划设计单位联合做单体深化设计,并已基本完成。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地缓解古城及周边停车压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也对打造古城核心景点,恢复古城原有风貌,改善古城人居环境,激发古城活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将有力推动古城保护、开发利用和长远发展。
那么,是不是古城里将不再有“原住民”了? 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委会也给出了答案,根据漳州古城规划,明确总体保护开发格局为“一核、一环、两翼、四片”。其中的“四片”将依托青年路、龙眼营、芳华里、延安南路四个区块古民居,打造形成集居住、休闲、创业于一体的古城文化生活体验区。
除此之外,恢复本土老字号商铺和各种经营业态也是古城改造和有机更新的一个重点,“只有古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服务完善起来,特别是温泉城建设好了,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委会文化旅游负责人李海光说。近年来,漳州古城保护开发过程中积极引入漳州传统项目,加快文化与业态更新,先后将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晓风书屋植入古城,建成孙中山纪念馆、芗城区图书馆、闽南文献馆,以府埕为中心,引入徐竹初木偶头雕刻、漳州布袋木偶戏、漳浦剪纸、漳绣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台湾无形文化资产“狮头旺”项目,打造漳州“非遗”文化特色街。同时,依托古城老街及侨村老别墅区,植育发展了一批酒吧、咖啡、茶艺和特色小吃等文化休闲产业项目,带动古城业态和人气逐步提升。
漳州古城
漳州古城全景 本报记者 刘铭明 摄
漳州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古城是漳州最有价值的核心区,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悠久 风貌依存
漳州古城地处九龙江西溪北岸,自唐代以来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现存老城区面积约0.86平方公里,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以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
古迹众多 底蕴深厚
古城内现有漳州文庙、“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庙)等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简大狮避难处等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衙旧址、侍王府、东西桥亭及宋濠等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世界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以及徐氏家庙、小姐楼、番仔楼、教堂、古石板路等闽南古街特色建筑,完整地保存了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等三大类古民居建筑。此外,古城还保存有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芗剧、锦歌、漳州木版年画、蔡福美制鼓和八宝印泥等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漳州古城独具闽南风格的民居 郑蔡乐 摄
地域独特 资源丰富
漳州古城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又是历史建筑、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五大特色非常鲜明,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古城内北京路片区及周边分布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除台湾外)温度最高、水量最大的地热田,埋藏浅且水质好(含可溶性二氧化硅、氟、锂等健康微量元素),还藏有全国第二大间歇性温泉大喷泉(温度高达121℃),仅次于西藏羊八井温泉大喷泉。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与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相互融合,使漳州古城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独树一帜。(记者 陈晓云)
(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委会 供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