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彭冲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榕举行

zz.fjsen.com  2015-04-03 09:30:13  胡斌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纪念彭冲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榕举行

尤权苏树林张昌平出席

东南网4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胡斌)2日,纪念彭冲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福州举行。省委书记尤权在座谈会上讲话,省长苏树林主持,省政协主席张昌平出席,并在会前会见了彭冲同志亲属。全国人大、政协专委会领导黄小晶、梁绮萍,老同志袁启彤、游德馨出席座谈会。

彭冲同志1915年出生于漳州市的一个贫民家庭,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亲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彭冲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至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座谈会上,省党史研究室负责人,彭冲同志的亲属代表、家乡代表,从不同角度回忆了彭冲同志的光辉一生和丰功伟绩。

尤权在讲话中说,彭冲同志是八闽儿女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革命意志、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他勇挑重担、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在发展机遇和风险考验面前,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心骨;学习他热爱人民、心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学习他发扬民主、崇尚法治的科学理念,认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学习他襟怀坦荡、谦逊平和的人格风范,大力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格廉洁自律,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

尤权指出,当前福建发展正面临难得机遇,全省人民正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弘扬彭冲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品质、优良作风,并转化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强大动力,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而不懈奋斗。

省领导叶双瑜、李书磊、徐谦、潘征、刘可清,老同志曹德淦参加座谈会。

原标题:彭老的乡愁乡情

彭老胸怀天下、心系桑梓,他生前经常教育子女:

“漳州是你们的家乡, 这里是你们的根”

 

1996年春,彭冲携四个儿子回香坂村扫墓本报记者 范伟鸿 翻拍

彭老是从漳州走出去的杰出领导人,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这位龙江之子胸怀天下、心系桑梓的炙热情怀却令人难忘。

“漳州是你们的家乡,这里是你们的根。”彭老的二儿子许海容、四儿子许海鹰在2010年12月5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深情回忆起父亲生前这样的谆谆教诲。这种心牵故乡的感情也延续到了彭冲的下一代。许海鹰兄弟等人谈起回漳州便是“回家”,谈起漳州人即称“老家人”,言语是那样亲切。

关于父亲彭冲与家乡漳州的深厚感情,二儿子许海容与四儿子许海鹰有着共同的感受。许海容说,父亲喜欢漳州的小吃,家中厨师便是闽南人,在北京的家中也会让厨师打卤面。许海鹰则在一旁补充道,不仅是卤面,像面线糊、海蛎煎等,父亲也都爱品尝。冬天家中一定会摆放多盆漳州水仙花,很美很香。

 

彭冲简介

彭冲同志,原名许铁如,1915年3月出生于福建漳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少年时代的彭冲,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深为不满,并逐渐萌生改造社会的意识。在龙溪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彭冲因病于2010年10月18日12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胜利路上大榕树 革命伉俪的爱情见证

 

当年见证彭冲夫妇爱情的大榕树,如今依然郁郁葱葱。 本报记者 张伟斌 摄

在车水马龙的漳州市区胜利东路中段,傲然挺立着一棵百年古榕。古树经历风雨,更见证了一对革命伉俪海誓山盟的恋情。老同志曹盛文曾向记者透露一个小秘密,原来,这里是彭老与其妻骆平当年恋爱约会的地方。

曹盛文回忆说,有一年,彭老和骆平一起回乡,途经胜利东路时,见到这棵历经沧桑的古榕树,骆平眼睛一亮,连忙告诉陪同的曹盛文:“这里是我当初和老彭谈恋爱的地方,以前这里是成片的竹林,现在都没了,幸好榕树还在。”说完,骆平便拉着彭老走到榕树下。彭老端详良久后说:“嗯,没错,就是这里,这里就是我们当时谈恋爱的地方。”话音刚落,夫妻俩和在场的陪同人员不禁开怀大笑起来。

芗城区莲山陈寓:

彭老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

 

如今的莲山陈寓外观 本报记者 张伟斌 摄

在漳州市区塔口庵和平巷有一个略显沧桑的小院落,和周围的楼房相比,这个三进的院落尤为特别,绿藤绕,花盛开,院门口挂着一块匾额,上书“莲山陈寓”。这里便是彭冲岳父陈祖基的住宅,是上世纪30年代中共漳州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场所,彭冲等人曾经在此从事地下党工作。

如今,陈祖基的孙子陈仁亲等人在莲山陈寓居住。记者前去探访,陈仁亲引着记者来到后院,他指着一方院墙上的几个孔洞向记者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房间,这几个孔之前是安放房梁用的,姑父他们从事地下工作的时候,都是在这个房间里聚会。当时莲山陈寓的后面是一片竹林,这个房间有个后门直通竹林,一旦有反动派过来捣乱,他们就从后门跑进竹林躲避。”谈及对彭冲的印象,陈仁亲说,姑父人很好,很平易近人。

陈祖基的孙子陈仁谦对彭冲印象颇深。1997年他刚结婚不久,恰逢彭冲回漳州。听闻自己的后辈新婚,彭冲专程到莲山陈寓表示祝贺。陈仁谦回忆称,当时彭冲不但按漳州本地习俗包了红包,还走进新房,用闽南话向新婚夫妇送上祝福。陈仁谦说:“在我们心目中,姑父是一位非常慈祥的长辈,对我们这些小辈们非常关心照顾。”

芗潮剧社:彭老革命征程由此开始

 

彭冲(左三)早年活跃于戏剧舞台、宣传抗日(资料图片)

芗潮剧社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漳州,是一支活跃于闽南地区的革命文艺团体。在漳州地下党的直接领导下, 芗潮剧社利用戏剧舞台排演进步健康的话剧和歌曲,唤醒民众爱国热情,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作为芗潮剧社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彭冲把戏剧作为反蒋反日的有力武器,推动了闽南地区抗日文艺联合阵线的形成。在剧社的几年时间里,彭冲不断进步成长,开始他的戎马生涯。对彭冲与芗潮剧社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曾一石,向记者介绍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34年,中共漳州工委看中由左翼知识分子组成的“虹桥文艺研究社”,派彭冲等人加入该社,逐渐将其改造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团体。不久,在漳州地下党组织的指导下,该社走向社会,开展戏剧宣传活动,并改名为“虹桥剧社”。然而,患有严重“恐红症”的国民党当局认为“虹”与“红”谐音,不准该社登记,剧社遂更名为“芗潮剧社”,暗指“芗江怒潮”,并于1934年9月15日获准成立。彭冲、柯联魁等地下党的负责人,既是剧社的领导者,又是舞台的艺术骨干。

1934年9月15日,芗潮剧社在漳州黄金戏院举行首次公演,演出《伤病医院》《贼》和《婴儿杀戮》三个剧目。公演那天,演员们不顾国民党当局的阻拦和对剧本的删改,按照原先的剧本进行演出。演出过程中,台上台下群情激昂,大家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演出高潮迭起。1937年2月,经彭冲等人联系,芗潮剧社赴厦进行第六次公演,演出取得空前成功,各家媒体争先报道,连中央社记者也赶来拍照采访。

曾一石告诉记者,1934年到1937年间,芗潮剧社连续组织七次大型公演和多次小型演出,在闽南地区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高潮,一大批爱国青年、工人、店员、教师等加入剧社,壮大了革命力量。

1938年初,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芗潮剧社的部分宣传骨干和青年学生100余人,专程到平和圳心与二支队四团一营指战员联欢。身为漳州工委组织部长、芗潮剧社骨干的彭冲积极动员剧社成员参军,他自己率先报名,并与爱人骆平(陈素兰)双双入伍,成为革命伴侣。在彭冲的影响下,芗潮剧社数十名社员参加了新四军。1938年3月1日,龙岩白土红场鞭炮齐鸣,新四军二支队2000余人誓师北上。从此,彭冲踏上了革命征程。

爱听乡音乡曲

1987年至1998年间,彭老几乎每年都要回漳州视察,一直都是市委接待处吴海盐副处长负责彭老的接待工作,两人很有话说。如今,已退休的老吴依然保存着当年的接待笔记,详细地记录着彭老每一次回漳州的行程安排。吴海盐说,虽然彭老在外生活多年,但他的言谈举止溢满乡情,尤其对漳州芗剧、锦歌情有独钟,只要有机会,彭老总愿意听上几段。

1991年1月12日,彭老回漳参加第一届“漳州·中国水仙花节”。在漳时,彭老听了国家一级演员郑秀琴、王素华等人的芗剧和锦歌表演。彭冲特别喜欢《李妙惠哭五更》《雪梅教子》等传统芗剧剧目,以及“自弹自唱”的锦歌表演。期间,彭冲兴致勃勃地说:“咱们漳州芗剧的七字调、哭调与台湾那边的歌仔戏非常相似,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此后,彭冲回漳州只要有机会,必定会听上一段乡曲。上世纪90年代末,漳州芗剧团几次上京举行会演,彭冲每次必会到场观看。

爱吃家乡小吃

彭老的另一个爱好,就是品尝正宗的漳州小吃,如手抓面、卤面、肉粽、春卷、锅边糊、五香、海蛎煎等。据彭老回漳视察时负责接待的吴海盐介绍,彭老有一个特点,他请北京或外地来漳的客人吃饭时,一定要上风味小吃。吴海盐回忆说:“1994年2月1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来漳,彭老与他是老朋友。中餐时,彭老尽地主之谊,请杨副主席吃饭,专门交代我要上手抓面、五香、春卷、海蛎煎等几道风味小吃。席间,客人们齐声赞扬好吃、有特点,彭老听后高兴得不得了,还不时加以介绍小吃的配料、做法等。主客们其乐融融,比吃宴会大菜还开心。”

原漳州宾馆总经理康汉民2010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彭老每次回乡,都住在漳州宾馆,经常会邀请他的一些老朋友、亲戚到宾馆聚会,特别是当年芗潮剧社的成员。谈得兴起,彭老还会请一些朋友留住宾馆长聊。“彭老喜欢吃正宗的漳州小吃,像手抓面、卤面、春卷、锅边糊、五香、海蛎煎等。”康汉民记忆犹新。

康汉民说,因自己身材较胖,彭老亲切地称呼他“胖子”,如果小吃做得正宗,彭老就夸赞:“胖子,这个正宗。”如果觉得小吃做得不够地道,彭老也会直爽地加以指出,然后指点“胖子”什么样才是正宗的做法、应该有哪些配料。

爱讲闽南语

彭老离乡几十年,南征北战,历经风雨,然而说话总带着家乡的腔调,在家中也用闽南语同妻子骆平交谈。

本报原总编室主任、高级编辑庄培松有幸跟彭冲有过几次接触,他说印象最深的,当属1993年的那一次见面。“那是1993年4月8日,当时我正在帮助整理地方史料,为了能够拿到第一手资料,我们决定上京寻访那些当年在闽南从事革命工作的老一辈革命家,我们找的第一位就是彭冲。”庄培松回忆说,“起初,我们担心彭老忙、没时间接见,可是没想到,彭老一听说我们是从漳州来的,非常高兴,立即把我们请进中南海一座简朴的四合院,招待我们喝茶吃水果,让我们一点也不感觉拘束。而且,他与我们足足交谈了一个上午,交谈时用浓重漳州腔的闽南话,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来源:闽南日报)

  • 责任编辑:林燕婷     标签:纪念彭冲 同志诞辰100周年 座谈会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