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漳州,敢闯敢创敢革新

zz.fjsen.com  2025-09-25 07:49:05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敢闯、敢创、敢革新,是镌刻在漳州人基因里的精神密码,也是漳州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敢闯——初唐时期,陈元光率领中原87姓众将士,到此开疆拓土;明朝隆庆元年,勇敢的漳州人从月港出发,启航未知的“海外”……闯,是漳州人骨子里的魄力。

敢创——明末清初,西洋钟传入中国,漳州人敢为人先,开始钟表的生产、经营,漳州成为国内最大钟表制作中心之一;20世纪70年代,漳州钟厂创新引进石英钟外壳开模设备,漳州钟表行业一举进入全国前列……创,是漳州人走前头的自觉。

敢革新——引领全国建立110报警服务台快速反应机制,让“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漳州110”的美誉成为百姓共识;以机关效能建设为重要载体,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探索形成一批爱商亲商护商的“漳州经验”……革新,是漳州人不断突破的勇气。

千百年来,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创新与开放共鸣。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漳州以创新突破发展瓶颈、以改革破除体制积弊、以开放拥抱全球机遇,在新征程上书写着“活力漳州”的时代答卷。

敢为人先

以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

在福建童匠实业生产车间,MES系统正作为“数字监工”,实时呈现车间的全流程动态,使生产效率提升35%以上;天福茶业的智慧生产管理系统,实现茶叶拼配单无纸化与标准化,一年节省人工成本120万元;荣德光电科技接入漳州工业互联网平台后,生产计划制定时间缩短30%、周期压缩20%……创新,正为漳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漳州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发力,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培育壮大“9+5”产业集群,塑造发展新优势。

高质量发展出路在创新、关键在人才。漳州深化实施“万才聚漳”行动计划,大力引进符合漳州市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团队和前沿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市拥有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4名、省级创新创业人才(双创之星)13名,在漳工作的外国人才A类17人、B类137人,选认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260名,选认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65名……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汇聚漳州,让创新创业创造的激情活力竞相迸发。

企业创新转型,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近年来,漳州接连出台惠企政策,通过多方位奖补,让企业敢改造、敢转型。今年6月,漳州入选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名单。截至8月底,全市共组织实施425项省市重点技改项目,总投资789.02亿元;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60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总数位居全省第四。同时,漳州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国家级5G工厂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百度智能云(漳州)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投用……一系列项目成果落地,助推漳州工业发展攀“高”向“新”。

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无缝对接”,需要科技创新平台的有力支撑。当前,漳州已构建以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62家省级中心为骨干、92家市级中心为基础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并成立装备制造、钢铁、食品、石化等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今年年初,漳州启动“圆山创新港·科学城”建设,引进和培育高能级科创平台,通过构建重大“基地+平台”模式,建立“企业需求—院校供给”双向清单,打造新型区域立体科创体系。目前,圆山科学城已经与国内3家高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落地科创平台8个,漳州市食品科学研究院也入驻科学城并投入使用。同时,“圆山创新港·科学城”漳州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园也将于近期上线,为青年创业者送上场地免租、住房免租、贷款免利等“硬核”礼包。

刀刃向内

以改革破解体制“中梗阻”

“以前办事既费时又费力,现在打开‘漳州通’App,跟‘候喜’聊几句就能办好!”在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智能政务助手“候喜”成为最受追捧的“经办员”。从“跑断腿”到“掌上办”,这场以智慧政务服务为引领的营商环境变革,正是漳州以改革破题、向深处挺进的生动缩影。

改革敢于刀刃向内,红利方能持续释放。当前,漳州正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312项重要改革举措正逐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营商环境改革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数据最多采一次”“无证明城市建设”等政务服务专项改革同步进行,办事效率显著提升。设立“漳州企业家日”“企业接待日”,拓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服务,建立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深入开展“我为民企办实事”“四找四优”活动,精准破解企业急难愁盼。同时,通过金融服务评估、涉企案件专项执行、涉企行政检查等专项行动,从融资、司法、监管等维度为企业保驾护航。2022年至2024年,漳州连续三年跻身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成效如何?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今年1至8月,全市新增民营规模工业企业249家,实有民营经营主体82.92万户,民营经济活力持续迸发。

国资国企改革蹄疾步稳。将市属国企“10+3”格局优化为“6+3”,同步完善市场化经营与薪酬考核机制,推动国企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目前,市属国企共发起设立或参与投资产业基金39只,全市首届基金投资大会上,14支国企基金和26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国有资本引领产业发展的“杠杆效应”持续凸显。

财税金融改革精准发力。强化非税收入系统项目库管理,建立收益上缴动态调整机制,市属国企上缴国有资本收益9.57亿元。2亿元的“拨改投”基金、6亿元的漳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基金、0.3亿元的数字经济创投基金相继设立。截至今年7月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余额达37.88亿元,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实体经济。

改革既要“破难题”,更要“树标杆”。全国首创林业地票、林票、碳票“三票融合”,探索出一条林业资产变现和林区共同富裕的新路径;率先在全国推出蓝碳司法保护与生态治理机制,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推进,“亩均论英雄”让每一寸土地都产出高效益……一系列具有漳州特色的改革经验,正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样板”。

勇闯新路

以开放拓宽发展新格局

在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厂区内,“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简称“三争”)与英文版翻译“Excel in learning、Embrace initiative、Ensure effectiveness”(简称“三E”)相映生辉。这双语标语,不仅是项目建设的奋进注脚,更折射出漳州以开放链接全球、以合作共促发展的胸襟与气度。

高水平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漳州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推进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中沙(福建)产业合作区建设,深入实施“丝路伙伴”计划,开放型经济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开放发展跃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

今年1—7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86.6%,增幅位居全省首位。通过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出海开展商务洽谈,漳州企业成功闯荡中东、中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容。当前,全国首个罐头食品技贸基地已落地漳州,漳州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建设正在持续推进,1210“保税展示+网购保税”进口新零售业务将于10月1日启动,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势力”。

开放网络得到新延伸,实现新拓展——

“侨”是漳州开放的特色优势。漳州积极打好新时代新“侨牌”,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招商推介、回乡参访、研学等活动,搭建海内外漳州商协会交流平台,让侨胞成为漳州连接世界的“纽带”。职教出海、“海丝学院”建设、侨史馆修缮等举措,在传承侨乡文化的同时,也为开放发展凝聚更多侨心侨力。

在漳台融合领域,漳州持续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经贸、产业“五大板块”融合。其中,医疗共享上,成立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培训基地,形成《台湾中医药产业和中医药从业人员现状调查报告》,为两岸医疗合作铺路;经贸共赢上,全市15个重点台资项目1至7月完成投资15.98亿元,19个涉台园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5.7亿元,两岸经贸合作质效双升;产业共兴上,25个项目被纳入闽台融合重点项目清单,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现代农业等产业合作不断深化,漳台融合正迈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

开放平台取得新突破,探出新路子——

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1—8月新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110.7亿元,漳州对菲水产、玩具、石化等贸易稳步推进,前7月贸易额达18.1亿元;中沙(福建)产业合作区已纳入国家发改委年度计划,除中沙古雷乙烯、炼化二期项目外,今年来,奇美PC复材合金等11个项目的成功签约,也让中沙合作向更多领域延伸。

口岸建设同样“捷报频传”。后石港区隆教作业区列入2025年口岸审理计划,古雷港区多个泊位陆续对外开放,东山港区进境水果、肉类等指定监管场地加快建设,多元化通关选择让外贸企业“出海”更便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开放者兴。

当我们以更长的时间维度、更宽的全球视野审视这座城市,会发现真正的活力,不仅在于“能飞多高”,更在于“能否持续飞得稳、飞得远”。在活力漳州的“时代答卷”里,既有令人振奋的“高分项”,也藏着尚待破解的“必答题”,而这些不足与差距,恰是这座城市“永远年轻”的注脚,更是其持续迸发活力的深层动力。

当圆山科学城迎来首只“技术候鸟”,当“候喜”“秒回”百姓的诉求,当古雷港的巨轮鸣笛启航,这座城市始终以敢闯敢创敢革新的精神,向前而进、向强而行、向兴而攀。

活力漳州,爱拼敢赢!(漳州融媒记者 杨瑞 林依妮)

  • 责任编辑:钟舒云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