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作业日”过得更有意义
zz.fjsen.com 2025-11-06 08:27:5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提出十条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举措,其中明确提出“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这引发家长广泛关注。许多漳州家长坐不住了,喊话“漳州快跟上”。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实上,从2021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以来,关于学生负担的讨论从未止息。 对家长而言,一边看着孩子“白天上课,晚上加班写作业”,心疼不已;一边又担心别人都在“卷”,生怕孩子“掉队”。学校和教师因升学压力、教学进度等现实考量,有时难免导致作业量“明减暗增”。而最直接的承受者——学生,则在繁重课业的挤压下,休息、娱乐时间被大幅压缩,身心健康受到挑战。 “无作业日”,本质上是一场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变革。减负绝非“放养”,“无作业日”也不只是少写一天作业的事。当课业压力暂时卸下,家长和孩子得以从“分数战场”中抽身,或共享亲子阅读时光,或投身自然户外运动,或只是静静交流心声,这种情感联结的重建与深化,比多做一张试卷更有价值。 我们更需深刻认识到,成长所需的“养分”远远不止于纸笔作业,动手实践、艺术熏陶、体育锻炼、家庭互动……这些写在生活这本大书上的“作业”,对于激发内在动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更深层次的维度上讲,“无作业日”是让大家将目光从冰冷的分数上移开,转向孩子本身——他们需要时间发呆、运动、交朋友,需要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兴趣、发展潜能。 如今,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推出不少措施为学生“减负”。如,南京市出台《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分学科)作业管理指南》,创新性地提出“作业免写”制度,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免做常规作业,将时间用于更个性化的学习;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的“无作业日”则以“校外零作业”为核心,通过优化课堂效率,确保学生在校内高效完成作业,晚上回家则利用“无作业日”,做一些实践类、德育类活动。 成长需要“留白”,人生不能只有“标准答案”。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求知探索的“心火”,而非让生命负重蹒跚。当孩子们从作业中“抬头”,他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周怡楠)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